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她们从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走来——英雄母亲范业媛用爱国情怀书写壮美人生

作者:丁立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27 15:06:50 浏览次数: 【字体:

她们从抗美援朝的硝烟中走来

——英雄母亲范业媛用爱国情怀书写壮美人生

丁立高

1950年10月25日,这一天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第一仗。后来,也就是这一天——10月25日,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风风雨雨70多年过去了,然而抗美援朝战场上那血腥恐惧的场面,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英雄母亲含泪讲述

抗美援朝时的英雄故事

200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8月22日,一群曾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贡献的大连老兵,受大连一中、大连二中、大连三中、大连女中的盛情邀请,相聚故土。仍然在50年前“抗美援朝动员大会”的旧址“劳动公园的露天剧场”,与这四所中学数千名师生一道,共同回顾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讲述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

广大师生们为他们的真诚情感感动之余,也发现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大连日报》记者郑淑英、左正红以《100个大连孩子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成长》为题,简略记述了范业媛等100个“大连孩子”在抗美援朝中为保家卫国所立下的汗马功劳——

为“保卫祖国”报名参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了。内战爆发后第二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即命令其住在远东的空、海军前往朝鲜作战。10月7日,美国侵略军不顾我国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并继续北犯,企图迅速占领全部朝鲜。

10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组成,准备入朝参战,抗击美帝侵略者。而早在这之前,抗美援朝的热潮已在中国各地掀起。

1950年八九月的大连,也到处被抗美援朝的热潮笼罩着。在劳动公园的露天剧场,市内仅有的四所中学(大连一中、大连二中、大连三中、大连女中)的学生们参加了抗美援朝动员大会。会上,他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唇亡齿寒”,什么是保家卫国。

会后,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军政干校的中学生非常踊跃,其中市内四所中学,旅中,金1、金2、金3中总共100名报名者成为同一批前往军政干校的学员。他们被统一集中在实验小学,待命了3个月。

中学生,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知识分子了,而这批学生都正在初二三就读,大多是班干部、共青团员,每位学生的父母怎舍得他们抛下学业呀!这100名学生中,最小的14岁,最大的不超过16岁,每个学生在父母的心中还是个孩子。于是,每位父母的态度都只有3个字:不同意。

有位女孩的家长天天守着她不让其离家,可她却无法控制自己的热情,深夜从她自家后门跳出,藏在进城送粪的马车后面,溜到了学校。

还有位女孩,家长从20多公里的乡下找到学校,她藏了起来,让同学们向家人谎称:已经走了。

有位男生是独生子,就在他要上火车的那一天,母亲在火车站拽着他的行李不放。当时他的扁桃体发着炎,就在火车站的空地上,跑在母亲面前,他长这么大耍第一次赖,哭着打着滚,母亲最后心软了。

1950年,有不少中学生都是家境贫困拿助学金的,而有位男孩儿却相对条件好些,他是市长的侄子,更是祖母的心肝宝贝。年迈的祖母怎么都不舍得他离开,但是,他还是想尽办法说服了祖母,走上了征程……

12月末的一天,这批孩子终于踏上了火车。当车轮滚动起来时,望着一双双亲人不舍的眼睛,他们有的热血沸腾被离别的氛围所笼罩,顿时车内车外泪流一片。“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程,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别难过,莫悲伤……”《共青团员之歌》成了他们最真切的心声,飘洒一路,直至今天,他们唱的还是同一首歌。

为“护理伤残”建功奉献

这100名学生本应到军政干部学校,没想到中途到沈阳后,由于前线所需,他们又从苏家屯直接折到了丹东(当时叫安东),这样一走就是两天。到丹东后,听着随时响起的炮声、炸弹声,看着被炸之后的断桥残垣,他们在66军休所——沙河镇一个造纸厂里做起了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号的护理员。这意味着他们将是唯一一批从士兵干起的中学生。当时中学生到军政干校后都是部队干部。

医学,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两个字。他们开始边干边学,从测体温、喂药、包扎学起,从为伤病员端屎端尿做起。

1951年春节,他们自己包了顿饺子。由于谁都不会包,最后成了一锅片汤,大家哭了一夜。这也是离家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们想起了亲人……

1951年4月,他们随着所在部队撤回,准备第二次入朝。在天津市杨柳青,他们终于有了集中培训医务护理知识的机会,部队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后勤部卫生学校。由于条件艰苦,同学们用背包当椅、膝盖当桌进行学习。

当同学们边学边干共同生活了几个月后,大家分批调到66军各师的“野战医院”(各村庄农户家里),救护朝鲜战场上负伤的将士。

这时,他们面临着众多传染病的威胁,体质差的都染上了病,有的至今还有后遗症,然而,他们保家卫国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因为每时每刻,他们都受着爱国主义教育。64岁的刘大姐仍记得:那天晚上,患伤寒高烧不退的小司号员难受得无法入睡,一再求15岁的刘大姐(大连女中的学生)帮忙,想在他临死之前实现两个心愿:一是一定要帮他写份《入团申请书》,说着还从怀里掏出他珍藏的自来水笔和用手绢包的4元钱,说算他的团费;二是他特想见到自己一手驯养的小军马。

第一件事,刘大姐含泪答应了,第二件事却被难住了,上哪儿去找小军马呀?小司号员说:“只要刘大姐把我背到村庄外,我一吹号,小军马就会跑过来。”刘大姐平生第一次没请示领导,背着小司号员在漆黑的夜里深一脚浅一脚来到村庄外。小司号员鼓起所有的劲,当嘹亮的号角划破寂静的黑夜,一会儿,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小军马竟从十公里外跑来了。

小司号员扑向小军马痛哭不起,小军马跪在地上大滴大滴地落着泪。此时,部队官兵听到起床后都齐刷刷集合起来。首长一看表还不到2时,正要批评乱吹号的小司号员,可看到如此情景,大家全流泪了。第二天,小司号员“去”了……

小司号员等战友的故事,2000年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被战友们写进了这本纪念册里。英雄范业媛担任该纪念册编委顾问指导之一,帮助联系战友并提供战友信息。

为“入朝作战”感到光荣

1953年初,部队第二次入朝作战,这100名学生中有部分人带着医学专业又进入到“行武”之列,李万林、范里杰还将18岁的青春留在了朝鲜战场。

每讲到这事,原大连军分区政委张云水总是哽咽着。66军炮兵营驻守在朝鲜战场的坑道总是很潮湿。1953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坑道内一名卫生员左瞅右看,见天空难得无一架美军飞机,便把湿淋淋的褥子晾在坑道外。没料到,引来美国鬼怪式飞机轮番轰炸,覆土堵死包括李万林在内的8名战士把守的坑道口。刚开始救援时,我们怕铁器伤着,战士们一律用手扒。下午3时,我们的手指甲全部流着血。

部队首长下令,时间不等人,可以用锹、镐快速救人。直扒到晚上7时多,冲在最前面的我见到第一个被扒出来的就是同学李万林,可是他面色青紫、五官扭曲,身上所有的衣服扣子全撕没了,十个手指甲也全脱落了……

张云水老人他们在100名同学中算是光荣上前线的将士了。可1953年10月底,他们凯旋时,仍像当年坐闷罐子货车从丹东撤回一样,没有荣归故里的鲜花和掌声。战友们关在闷罐车入关时,全都大气不敢出。因为军事秘密的需要,不能公开撤回的实际人数,他们只听着人们敲着车厢报告着:这里装有废武器。张云水说:“20多个小时,大家的吃喝拉撒睡全在小小的闷罐车厢内。但比起牺牲的李万林等战友,这些算不上什么了。”

英雄母亲

深情回顾抗美援朝场景

200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英雄母亲范业媛在多种场合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抗美援朝的深切感受: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聆听英雄母亲范业媛讲述的她们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看到了鸭绿江大桥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景。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所谓的“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范老师作为一名战地医生奔赴到了朝鲜战场上。

战争是残酷的,有同事问范老师,看到一个个伤痕累累的战友有没有害怕过,她说:“看到受伤的战友们正是我们浴血奋战的动力,我们就是要和美帝干到底,让他们知道中国不是好欺负的!虽然我们条件十分艰苦,一天就吃两个压缩饼干,可是我们不害怕。白天他们的飞机轰轰地飞,我们没办法出来,就晚上出来打!刚开始他们掉下来的汽油弹都是金属铝的,一开始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后来知道那是飞机的副油箱。到后来我们把他们打穷了,掉下来的汽油弹都是帆布的。”

战场是物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拼搏。在国内军事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来的是钢铁般的战争意志,是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支撑着战争的全局。

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有同事问范老师当时有没有和彭德怀元帅合影留念?范老师说:“当时照相没现在这么方便,很多英雄牺牲后连肖像照都没有。战争胜利后,国家专门请有名的肖像画家,还把黄继光的母亲接到北京协助描绘英雄的容貌,黄继光的母亲说黄继光和他弟弟长得有点像,就把他弟弟也接到北京,画家照着他弟弟的样貌画完后,再凭着黄继光母亲的记忆改,直到他母亲说像了,就拿肖像画拍照登报宣传英雄人物事迹。”

聆听英雄母亲范业媛老师的回忆,我们不禁被志愿军的爱国之心和勇气所感动和震撼。正如作家魏巍所说: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和尊敬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看今朝,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前的小渔村变成了现在的大都市,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以前小山村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立体交通贯穿东南西北中;青藏高原铺起了一条传奇天路;南水北调架起了一条宏伟天河;神舟飞船一次次成功升空;奥运会申办成功,世博会圆满举办;种粮不用纳税,读书可以免费……现在的生活幸福了,社会进步了,祖国强盛了,我们不会忘记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付出。

著名作家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往往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范业媛老师很是感慨:“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祖国强则人民强!作为今天的祖国建设者,希望咱们的祖国蒸蒸日上,人民幸福安康,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英雄母亲深深眷恋

中学时代的豆蔻年华

当兵入伍时,包括范业媛在内的这100个孩子和所有志愿军战士们一起唱着《共青团员之歌》等革命歌曲,悄悄离开了妈妈,离开了家乡。

他们在歌中唱道: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包括38、39、40、42、66、50、20、27、26共9个军30个师,从1950年10月19日起分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范业媛当年被编制在66军。

英雄母亲范业媛所在的198师的前身,是1946年6月以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6旅第18团和冀察军区第11军分区独立团组建的冀察军区独立第4旅;1946年10月改称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1947年11月17日编入新成立的北岳军区第1纵队为第3旅;1948年5月改称华北军区第1纵队第3旅,1948年7月随所在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仍为第1纵队第3旅;1949年2月改称第66军第198师。该师是冀察军区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

当年范业媛报名参军时,相比较而言,她的家境还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她为了祖国的尊严,偷偷报名当兵时,连家都没有回,直接从大连女子中学跟部队走了……范业媛母亲哭得眼睛都快瞎了。多年后她才回到家乡,与母亲见面!

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还是十四五岁的这100名学生,2000年时已是六十六七岁的老人。2000年的聚会,除了牺牲、病故、未找到、有病在家的外,到会44人,分别来自北京、天津、保定、唐山、大连、沈阳、江苏……会期3天,8月22日,他们彼此相见,回忆战斗中成长的日子,哭了一天;8月23日,高兴了一天;8月24日,他们不得不洒泪归途。

这100名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沉甸甸的成长日记。虽然从士兵干起,但是后来经过个人努力,都成了人才,有的成了师长、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也有的客观环境使然成了工人,然而在工作中,他们都是响当当的。

50年后,他们最想说的是:虽然我们默默无闻,但是我们无怨无悔。

英雄母亲范业媛在部队期间,曾获得军部和师部颁发的“优秀卫生员”“优秀机要员”等荣誉及其他多种奖励。转业地方后,被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业务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

当年范业媛他们参军了,而她的知心同学谷建芬(她们读小学时在大连西岗小学就是同班同学)进了旅大文工团,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尽管谷建芬后来成长为著名作曲家,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像鸭绿江一样源远流长,川流不息。

谷建芬,中国当代女作曲家,1935年3月21日出生,祖籍山东省威海市。1941年留学回国后,定居大连。1952年入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现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退休艺术家。

2022年9月20日,《新学堂歌——谷建芬古诗词歌的作品》首发。谷建芬在首发式上,用艺术家的气魄向与会人员宣传抗美援朝精神,宣传范业媛同学的成长历程和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

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根本,是派生出抗美援朝精神中其他几种精神的本源。

爱国既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真挚热爱。既是对祖国和民族尊严的认同与自豪,也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使命与责任。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从决定出兵到胜利收兵,自始至终有力维护了祖国尊严和人民利益,才使全国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丁立高(江苏盱眙人,《盱眙文化》执行主编,《中国民营企业家大典》编委,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盱眙泗州阅读会会长,盱眙县女子摄影协会名誉会长,盱眙县图书协会、盱眙县诵读协会秘书长,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盱眙县摄影家协会、盱眙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自小酷爱文学,在中学读书时即有散文、诗歌、戏剧作品见诸报端。潜心创作的小戏剧《日历的故事》《美丽的家乡》《抢座位》等曾引起很好的反响。最近10多年,参与编写了盱眙县实验小学1—6年级语文校本教材,编辑了《路的呼唤》《腾飞的盱眙》《崛起的盱眙》《历史丰碑》等画册与书刊)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