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不朽的赵一曼烈士‖王放

作者:王 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4-28 14:58:54 浏览次数: 【字体:

不朽的赵一曼烈士

王 放

北国冰城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然而,就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曾是抗联战士最艰苦的战场,是人民英雄赵一曼浴血战斗过的地方。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三千万东北三省的父老乡亲沦为亡国奴,国家和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肩负起民族的重任,毫不犹豫地泼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这群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赵一曼正是其中之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市人,生于1905年,牺牲于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

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考进黄埔军校第六期。1928年冬,奉命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她短短31年的人生中,她从一个大家闺秀,一个年轻母亲,一个柔弱的知识女性,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位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

1931年秋,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赵一曼来到冰城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代理书记,领导了1933年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并组织抗日队伍打击当地的伪自卫团,有力地推动了哈北地区的抗日斗争。

1935年秋,抗日斗争最艰难的岁月,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治委员,她和抗联战士们一起战斗在反日寇的最前沿。面对严寒、饥饿,她率领抗日战士转战于绥滨铁路以北的侯林乡、宋家店、黑龙宫一带。她身先士卒,作战勇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赵一曼的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伪满的哈尔滨报纸曾刊登一篇题为《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的报道。

1935年11月15日,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赵一曼主动要求留下来,沉着地指挥着部队与日伪军激战,并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由于敌我兵力悬殊,经过一天浴血奋战,击毙日寇30余人。激战中,赵一曼左手腕受伤,右腿被打断,她栽倒在雪地上,失去了知觉,不幸落入敌人虎口。

敌人把赵一曼转到哈尔滨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看押。这是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座洁白、庄严的西欧古典式大楼。在那里,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对赵一曼进行了“严刑拷问”。为了从赵一曼口中了解抗联的活动情报,日本宪兵先是劝诱,继而实施酷刑。据日伪档案记载,刑讯时的酷刑多达几十种,鞭打、吊拷、老虎凳、竹筷夹手指脚趾、拔牙齿、压杠子、扭胸肉、搓肋骨等……轮番折磨赵一曼,以此来迫使她开口。赵一曼坚定地回答:“你们不用多问了,我的主义就是抗日,正如你们的职责是以破坏抗日、逮捕我们为目的一样,进行反满抗日并宣传其主义,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信念。”敌人采用了更残酷的酷刑,从查到的档案看,所记录的文字十分惨烈,每个字里行间都浸透着血和泪,惨不忍睹。

我在这里摘录几段充满鲜血的文字,让我们在这血与痛中,感受英雄的悲壮:

“……把竹签一根一根地扎进指甲缝内,再一根一根拔出来,换成更粗更长的签子再一根一根扎进指甲缝内,再……改用铁签,烧红后扎进一个个指甲缝内;最后,把翘裂开的手指甲、脚指甲一片片拔下来,用钳子反复敲打指头,把一个个带血的残废指头浸入盐水桶里……”

“……不断地用蘸着粗盐的鞭子,捅她手腕和大腿上的枪伤伤口,一点一点地往里拧,碰到骨头后再不停地搅动伤口……”

“……用烧得暗红的烙铁,烙烫赵一曼同志的身体,烧得皮肉‘滋滋’的响,大量的青烟不断地冒出来。烙铁由红变黑,又放进火盆里烧,烧红再摁再烫……审讯室里充满了刺鼻的皮肉烧焦的糊味……敌人把赵一曼折磨得奄奄一息,又把她送进哈尔滨南岗市立医院治伤。”

在医院里,赵一曼公开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宣传抗日救国大义,感动了护士韩勇义、看守董献勤,他们从敬重女英雄转而决心帮助赵一曼逃离虎口。在一番准备后,三人于1936年6月28日逃出了哈尔滨。6月29日,日本宪兵发现赵一曼不见了,立即撒开人马四处搜查,赵一曼不幸再度被俘。这次敌人对她施以了更加残酷的刑讯,赵一曼苏醒后,写下了那首气吞山河的著名诗篇《滨江述怀》:

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人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日军毫无所得,遂决定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

1936年8月2日,日军将赵一曼绑在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赵一曼高呼着“打到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当赵一曼走到小北门外刑场的草坪时,一名日军军警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讲?”赵一曼怒斥道:“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子化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临刑前,她给自己唯一的儿子写下遗书,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孩子无限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写完这封遗书,她毅然地奔赴了刑场。那一刻,她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坚韧的品质,中国女性最无私的大爱。

英雄已逝,然而她的勇气和呐喊声却如同惊雷般,唤醒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勇气和血性。

1928年4月,赵一曼和陈达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简单地举行了婚礼。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时,她把孩子生在了一个好心妇女家中的半间砖房中。1929年底,赵一曼在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的途中,身无分文,她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受尽千辛万苦。到上海后,为了革命,她只好将襁褓中的婴儿送到陈达邦堂兄处寄养,从此母子俩分别,再未见过面。

赵一曼牺牲后,她的亲人并不知道她已经改了名字,电影《赵一曼》播出时,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赵一曼就是自己的亲人。赵一曼的姐姐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要求查找曾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过的李坤泰。直到1952年,经赵一曼的战友仔细辨认,她的真实身份才得到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委员长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人为了纪念她,把曾经的伪满警察厅门前的街道命名为“一曼街”。

2009年,赵一曼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哈尔滨的一曼大街上,每个行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谐和快乐。行进中,仿佛又传来赵一曼对儿子那深情的呼唤:“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祖国而牺牲的!”这声音久久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边……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 放(女,1949年2月生,陕西高陵人,退休教师。1968年西安铁一中高中毕业,下乡、当兵,1983年电大毕业,1987年陕西教育学院函授本科毕业。现任陕西三秦红色文化传播中心主任、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