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立秋:暑去凉来好个秋

作者:李建中 来源:20210803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8-03 10:41:50 浏览次数: 【字体:

立秋将至,一只白头鹎站在莲蓬上。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立秋·贴秋膘。 新华社发(吕源 作)

立秋节气将至,农民抢抓农时劳作在田间地头。 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小朋友吃西瓜“啃秋”迎接秋爽。 新华社发(向中林 摄)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9日,今年在8月7日。立秋的“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秋季从这一天开始了。立秋是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称“立秋节”或“七月节”,一直倍受重视。

关于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揫敛”,意思是收敛,说的是万物到此时开始进入收敛状态,这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里的“秋收”含义相近,秋天既是粮食瓜果成熟收获的时节,也是自然万物感受到凉意后主动收敛的时节。

立秋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表示夏去秋来、暑去凉来,所以有“立秋之日凉风至”之说。民谚说得更夸张一些:“晌午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实际上,此时伏天还没过完,暑热通常还会持续二十到三十天,人们将这段时间称之为“秋老虎”,民间有“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

□李建中

A 一叶落知天下秋

立秋节气到了,但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也准时到了。根据现代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进入秋天。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除了部分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外,大多数地区立秋时并未入秋。总体来说,北方地区入秋时间早一些,南方地区晚一些。华东、华南部分地区由于立秋时节风雨较少,还会出现非常酷热的天气;而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地区,则常会出现暴雨天气甚至造成洪涝灾害。当然,立秋之后日间温差逐渐扩大,往往是白天很热,夜晚凉爽。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会随之下降一点,即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

立秋节气对于农事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民间广泛流传诸多立秋农谚,便是人们对这一时节农事活动和农耕经验的总结。立秋前后,中稻开花结实,北方玉米结棒吐丝,南方玉米陆续进入收割期。与此同时,大豆开始结荚,红薯薯块迅速膨大,棉花进入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总体来说,此时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的要求很大,应避免受旱。所以,“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这样的农谚广泛流传。

关于立秋节气的物候,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说的:“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天气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二候白露生。是说大雨之后或者早晨起来,大地上会生出茫茫白雾,但尚未凝珠。这些白露或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下降情况下形成的。三候寒蝉鸣。寒蝉,又叫秋蝉,它们有一种特殊能力,能感受到阴气的来临,因而发出鸣叫。蔡邑《月令章句》说:“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寒蝉之于秋天,是一种信号,它们的鸣叫说明天气真的要变凉了。另一方面,当天气真的冷凉下来后,寒蝉也无法再鸣叫了,即所谓“噤若寒蝉”。

谈立秋时节的物候,就不得不说到梧桐。梧桐有一个特点:喜欢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但不耐寒。因此,它成为植物里面对节气最敏感的品种,立秋一到,它就会敏锐地感受到天地间滋生的一丝凉气,于是开始落叶,以降低自身消耗。这便是所谓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B咬秋晒秋贴秋膘

立秋节气的习俗非常丰富。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立秋日天子便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以后立秋习俗不断发展变化,可谓五彩缤纷,其中最著名的,有咬秋、晒秋、贴秋膘等。

在我国许多地方,立秋这一天都有“咬秋”的习俗。咬秋,有的地方又称“啃秋”,与“咬春”类似,寓意是要咬住这一时节的好东西不放,而咬住了便可以顺应天时、留住当下,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天津,过去讲究在立秋当天吃西瓜或香瓜。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有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香瓜或西瓜可以代表美好的秋天,人们相信咬住它便可消除夏天的暑气,避免冬天和春天可能出现的痢疾腹泻。

在江南广大地区,立秋时流行吃西瓜。相传明朝时,有一年,南京城里很多人都生了癞痢疮,无人能治。后来,有人在立秋时大量吃了西瓜,结果“癞疮”迅速落疤自愈。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年立秋之时,便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

晒秋主要流行于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山区,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尤其有名。从字面理解,“晒秋”就是秋收时节晾晒农作物。婺源篁岭,因产篁竹而得名。每年立秋前后,随着粮食果蔬的成熟,这里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晒秋季节。挂满粮食的墙头和摆满簸箕的晒架,把篁岭装扮成了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当地村民这种在秋天到来时为把农作物晒干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场景,如今已经晒成了当地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成了“最美中国符号”,晒成了当地开展乡村旅游的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往观赏、拍摄、打卡。

贴秋膘,就是立秋时候吃肉补身子的习俗。过去,许多地方都有在立秋这天用秤称体重,把当天的体重与立夏日或夏至日所称体重做一个对比。如果体重减轻,就是过了一个“苦夏”,立秋时候就需要“秋补”,以弥补夏天的损失,特别是小孩更需要补。怎么补呢?就是在立秋这一天多吃肉,以肉贴膘。

过去,北京、河北一带非常流行贴秋膘的习俗。这一天,普通人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在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会排成长队。在辽宁等地,立秋日要“抢秋膘”,家人互抢彼此碗里的饺子或包子,认为这样就能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除咬秋、晒秋、贴秋膘外,立秋日的习俗还有很多。在山东中部地区,立秋这天有“开沟”的习俗,人们要到地里挖一条小沟,察看地瓜的长势以预估丰歉,有“开沟开沟,看看地瓜收不收”的说法。过去,在杭州一带,立秋那天流行吃秋桃,大人小孩每人一个,吃完后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那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疾病。在四川和重庆的一些地区,过去民间有“喝立秋水”的习俗。在立秋日的立秋时辰,全家老小都准时喝一杯立秋水,据说喝了这杯水,可以消除体内积热,秋后不拉肚子。

C立秋调养正当时

立秋是一年中非常明显的季节变换,对人的健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特别重视立秋时节的起居调养。《黄帝内经·素问》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后天地万物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所以调养首先不能离开“收”的原则,一定要把收敛、保养好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中医学认为,肺属金,对应四季中一片金黄的秋季。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同时,肺又是一个娇气的内脏,不耐寒热,很容易被秋燥所伤,使人患上多种呼吸疾病。所以,立秋调养,首重养肺。在睡眠上,立秋后应做到早起早睡,早起可以“使肺气清”,早睡既可以“收敛肺气”;在饮食上,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立秋时节的调养,可以从饮食、运动和精神三方面入手。

饮食调养,应注意以润肺为主,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甘蔗、山药、藕、平菇、苹果、梨子、西红柿等。除了饮食,还可以通过药膳养肺,如清肺火的百合杏仁赤豆粥、润肺止咳的枇杷梨皮川贝饮、补肺气的黄芪山药粥等。立秋节气成熟的水果品种特别多,很多水果都是非常好的润燥佳品,但要注意不贪食,否则会损伤脾胃。同时,还要注意少吃辣椒、花椒等辛辣食品,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食后容易上火。还有,前面说到了立秋时许多地方有“贴秋膘”的习俗,实际上此时人们的肠胃功能较弱,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运动调养,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合锻炼项目,如爬山、慢跑、打太极拳等。爬山可强化心肺功能,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爬山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这对人体健康是有益处的,可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慢跑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跑步则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瘦身。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等,都具有很明显的作用。

精神调养,就是做到心态平和,莫要“悲秋”。从五行的对应来看,秋季与悲忧的情志相对应。这主要是因为,初秋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了肃杀的景象,面对秋风秋雨和落叶,人便容易产生悲伤忧虑的情绪。对此,每个人都应调整好心情,注重收敛神气,宁静内心,不被悲秋的情绪所左右。要学习刘禹锡看待秋天的乐观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还要像王维那样对秋天发出由衷的赞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来源: 20210803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