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改革开放 向阳“摘”取“中国第一乡”

来源:20210701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01 15:11:22 浏览次数: 【字体:

位于向阳镇“幸福广场”的换牌雕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余如波摄

改革开放大潮中,巴蜀儿女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广汉向阳,于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新津,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摇篮”;彭州宝山村,从一把锄头干起成就“中国西部山区第一村”;郫都战旗村,打造改革开放的“乡村振兴样本”;自贡彩灯公园,精彩民间文化艺术从这里出发点亮世界;蓉欧快铁,为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架起了通往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

问道四川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一直是其中要义。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让巴蜀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坐标

广汉市向阳镇

探访

6月15日上午,位于德阳广汉市向阳镇政府院子里的向阳镇改革陈列室又迎来了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访客。

向阳镇政府一旁的“幸福广场”上,一座雕塑定格了那个不凡的历史场景——1980年9月,原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牌子。随着“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挂牌,当地党政分工、政企分开体制正式实行。这一举措随之在全国推开,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也在其后载入宪法。

敢为人先的一“摘”,成就了向阳“中国第一乡”的美名。

从﹃有女莫嫁向阳郎﹄到﹃冒尖户﹄置办﹃三转一响﹄

建于2012年的向阳镇改革陈列室,以“欣欣向阳——‘中国第一乡’向阳镇农村改革与发展”为主题,在140平方米的空间里浓缩当地改革发展历程。

不少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一块牌子,“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两枚印章,“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广汉县向阳公社岁修中队”……今年80岁的周继模,曾对它们无比熟悉。

从1971年4月到1982年10月,周继模在向阳工作了11年零6个月,从向阳公社武装部长一直干到向阳乡第二任乡长,见证了当地从“一大二公”到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历程。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向阳在广汉范围内都属于‘差等生’。那时候,人们都说,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周继模回忆。

直到1974年,新任公社党委书记叶文志上任,在他的带领下,当地一手着力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一手通过包产改革不断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地方经济情况终于有了好转:1979年,向阳为国家贡献480万斤粮食,相比1976年增长67.5%。

不仅是农业,向阳的工业也逐渐有了起色——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向阳建起了年产8000吨铁的炼铁厂、年产1400万匹砖的砖瓦厂,还有酒厂、农机厂等14家社队企业,务工社员上千人。

生活水平的提升,可谓立竿见影。从1976年到1979年,向阳公社社员存款总额从4万元增加到21万元,一些“冒尖户”甚至置办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三转一响”。

随着经济基础日趋稳固,上层建筑的改革也呼之欲出——1979年9月初,在广汉县委的指导下,向阳公社把16名公社干部划分成行政、农副业和社队企业三个班子,“各负其责,统一领导”。其后,原社办企业“独家经济”改为集体联办,成立工业公司;“吃大锅饭”改为“定、包、奖”责任制……一系列举措,雷厉风行。

以新体制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促进乡镇企业崛起

1980年3月30日,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会议,听取广汉汇报,对广汉和向阳公社前期的改革表示支持和赞同。次日,广汉县委召开常委会传达精神,与会同志讨论并最终决定,“不要公社了,今后就叫乡政府,和经济组织分开”。

当年9月,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成立,在全国开创先河。

“换牌,意味着以新的管理体制适应经济发展。”原广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一系列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群众积极性。“仅以农业为例,1980年,向阳地区的油菜籽总产量比1978年增长60.3%,向国家交售油菜籽增长110%。”

“本来有点怀疑,没想到换牌之后,工作更加单纯了。”周继模也回忆,人民公社时期,晚上加班开会是常态,“乡政府挂牌后,干部各司其职,反而不太加班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新管理体制也促进了当地农工商融合发展,带动了乡镇企业崛起——至今,向阳镇已有企业3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2020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9.56亿元,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70%。

来源: 20210701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