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王幼来 ‖ 华西的温度

作者:王幼来 来源:仙人球的空间 发布时间:2021-04-12 10:50:07 浏览次数: 【字体:

华西的温度

王幼来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山东齐鲁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医疗队在湖北武汉天河机场相遇,枣红色套装的华西军团与身穿蓝灰色套装的齐鲁队伍隔空呼喊,彼此加油。在胜利返回离开武汉前夕,两家人集体合影,喊着:东齐鲁,西华西,我们在一起。那难忘的瞬间,让人泪目。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两家83年后的相遇,历史上他们有一段特殊故事。为此,我写了《我家的华西.齐鲁情缘》文章,在过去的百年里,家里有八人出自华西协合大学和齐鲁大学。除爷爷奶奶在山东读书之外,其余6人都有在华西坝学习的经历……

我家齐鲁华西情缘,说起来话长。爷爷1919年毕业于齐鲁大学。抗日战争时期,父母亲来到四川,校园中相识。能有机会在华西坝学习生活,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父亲1945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母亲1942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经济系。他们在世时,经常提到华西、齐鲁,提起生活往事和他们的同学。对于我来讲,这都是陌生的,生在四川,长在东北,没有机会亲眼见见华西,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到华西走走看看,了解父母青年求学时的环境,看看家中众多前辈生活学习的地方,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梦。2020年7月,在华西110年校庆前夕,我和妹妹来到了成都。

我们这次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捐献父亲早年的一些物品,其中,有一些是他在抗美援朝医疗队时保留下来的。其中,有当年保存下来的战地工作总结,使用过的军用挎包,也有缴获的美军战利品。我想请华西来收藏这些物品。

虽然过去经常听老人讲到华西坝,讲到当年上学的往事,也让我们增加了对华西了解的渴望。在心中总有一种神秘感。这次借此机会,也是想对华西多一些了解。就像一本书,希望打开她,细细地品读。

清晨,华西校园十分安静,偶尔一两声鸟啼虫鸣声在耳旁萦绕,这里感觉不到城市的喧嚣。我们走出华西苑,直奔钟楼。对华西坝的了解,应该讲是由这里开始的。家中一张80年前的钟楼照片,看起来有些模糊,也就是个轮廓。原来不解的是照片看上去,当年的钟楼和现在有所不同,这次去了才知道,上世纪50年代钟楼做了维修,看上去改变了些许模样。

         80年前的华西坝钟楼       

望向钟楼,映入眼帘的是楼前满池荷叶,微风引荷叶摆动着,似乎在向我们招手。荷池旁栽种的绿树千姿百态,点缀着钟楼的左右,雨后校园,空气感觉格外清新,小路上偶有人走过,也有人在做晨练,一幅宁静和谐的景象,放眼望去满满的画面感。让人心中不禁驻足长久,欣赏着这份属于华西的美。

家中有亲人在钟楼前的照片,算下来是80年前的留痕了。我试图能在今天这片绿色葱郁的景色中,找到他们的足迹,想看看当年五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精英荟萃,书声琅琅的景象。走过华西十景之一的鸳鸯小桥,也想看看荷塘月下,钟楼映月等一幕幕让人陶醉的美景。年岁大了,总有念旧的心情,这也许就是怀念亲人的方式吧。

今日钟楼景色

捐赠仪式如期举行,邓四哥引领我们来到怀德堂,这里是原华西协和大学事务所,由美国纽约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所捐,故英文名为The Whiting Memorial Administration Building。这座1919年竣工的建筑,2013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德堂整个建筑贯穿着中西结合的文化,说起来也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了。

第一次来到这里,感觉完全是陌生的。在我介绍捐赠材料时,其中讲到我的父母曾在这里学习,给大家看一张母亲当年和同学们的照片,讲到这个地点不知在校园哪里?建筑物是不是还保留到现在?没想到参加活动的多位朋友一眼就看出来了,原来照片就是在怀德堂门前照的。这不禁让我心生感叹,来到这里,真是太多的想不到,原来我们离母亲这么近,我们兄妹晚来了80年,今天才走到这里……

80年前的怀德堂前母亲和同学们合影

 走出怀德堂,回头细看,一切都还是80年前的式样?我们来的不巧,外围建筑正在维修中,围网遮住了她的身躯,看不清楚她的全貌。但是,母亲当年和同学照相的位置刚好还能看见,这也是齐鲁学生在华西留下的最好例证。抗战时期五校同学交汇于华西坝,度过那难忘的岁月,造就了那段特殊历史。对照老照片,我在猜想绿色的小围栏可是当年的颜色?红色的立柱褪了色,感觉陈旧了许多。记得母亲和我们讲过,冯玉祥将军曾来学校,为“五大学”师生做了“坚持抗战到底”的演说,她也是当年聆听者之一。而当年冯将军演讲的地点就是在怀德堂前。时光荏苒,岁月斑驳,这里不知记录了多少故事。留给我们后人无数的怀念和猜想。

     维修中的怀德堂门前

这次来成都,带来一张华西协合大学早年照片,大家都没有见过,根据照片上人物的穿戴,我猜想是1945年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毕业照片。参会的华西子弟告诉我,时间应该是1944年或1945年冬季,这张照片的背景应该是启德堂,他们都是在这里长大的,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也最熟悉,许多人称得上华西“活地图”,华西子弟可不是浪得虚名。

启德堂,1928年4月10日医科楼和牙科楼落成, 启德堂是中国西部最早的现代医科、牙科大楼,因此又被誉为“西部现代医学教育的发祥地”。根据1944年底的学校刊物,以及父亲保留的文字材料,这届医、牙、药华西学子于1944年底走上抗日前线,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那个年代,应该是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比率较高的专业学生,在历史上留有光荣的一页。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并不了解当年这段特殊历史,这一爱国之举在日后也留有遗憾,特殊岁月受到不公正对待,在“文革”期间,我就见过不少身背此题材历史反革命,浪费了他们的黄金十年,留下许多嗟叹。

1945年,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学生毕业照片

这张照片虽没有写具体时间,但是,父亲在照片背面,把人的名字都标注出来了。其中有杨振华、张君儒夫妇,方叔轩、曹钟樑、谢锡瑹、陈耀真、吴和光等前辈(照片的详细人物,将另文详细介绍)。这些前辈应该是当时的在校老师。我对华西的历史了解不多,从所看到的材料感觉到,他们每一位都有着不凡的经历,细细了解,都让人感叹不已。他们也造就了华西的历史一页。

在参会的朋友们陪同下,会后来到当年前辈照相的位置,我们兄妹留下了合影,做个纪念保留。77年前照片上的人估计大都不在了,幸好这张照片留下了当年的景象,今天看到的红窗绿门、青砖黛瓦的启德堂,不禁让人联想。华西是西南地区的医学发祥地,有着诸多不凡历史,如中国的第一个牙科医生就是由这座楼里走出去的。今天楼外的飞檐、神兽还在,只是多出来式样不一的空调,空旷中露出一丝寂静,一眼看去似乎缺了点什么,也许就是老照片上那些前辈……

1945年,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学生毕业照地点

邓四哥曾带我们走进启德堂内,从结构看还是保持了当年的老样子,很感叹百年大楼虽经磨难,保存的还很好,我知道在抗日时期,启德堂西楼(原牙科楼)1939年曾遭受日本飞机轰炸破坏。当时断壁残垣、破烂不堪。让人不难想象,当年学习环境的不易。五大学的师生们在艰难岁月中,汲取知识,为抗日报国努力着。

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破坏后情景

参观时,邓四哥肯定地告诉我,父亲当年一定在这里上过课。看到这一切,心里非常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经过历史的磨难,建筑还能保存下来,算很不容易。我注意到,一些学校员工们还在这些老房间办公,为学生们辛劳工作着。在高楼环绕的众多大学中,华西还在坚守着,在旧式房屋中工作,房间虽小,拥挤中不失另一种意境,这也许就是她的与众不同吧?!

来到楼上,在走廊中慢慢走过,透过虚掩的房门,看见一些学生正在上课,老师在前边讲着,学生们在认真记着笔记,能走进这所大门,成为华西学子,他们好幸福啊!我们在室外驻足,悄悄地瞧向屋内,生怕打扰了他们,看着心生感叹,久久不愿离去。亲历这个情景,心中总会联想起亲人,父亲原来是在这里读书,那老人家坐在哪个位置?穿的是长袍还是西服?时间过去很久了,有时看见当时拍摄的照片,我还会在猜想中……

启德堂2楼走廊

走出大楼,只见“华西临床医学院”牌匾位于大门上方,在两层汉白玉台阶中间刻有雕塑,有分别代表中国文化“阴阳八卦”和西医的象征性标志“蛇杖”的石刻图案,整个建筑给人中西合璧的印象。蛇杖也有医神的标志,作为“医师”“医学”的象征被逐渐广泛使用并延续下来。在我们许多著名的医科大学校徽上都有蛇杖标志,如北京协合医学院、湖南湘雅医学院等。大家所熟知的世界卫生组织WHO ,使用的就是单蛇杖标记。

启德堂

几年前,我曾去哈佛大学参观,在大学的教堂里,发现为一战以来为国捐躯的哈佛师生设立了纪念牌,墙上铭牌都详细记录了捐躯者情况,哈佛大学在神圣的地方以此方式追忆亡灵。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光久远,哈佛大学没有忘记每位校友,看到这些心中多了几分感动。

我们到华西医院院史馆参观,志林部长亲自为我们作介绍。 他对这一切十分熟悉,讲起学校发展史,如数家珍。能看出院史馆建设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里是了解华西历史的好去处。其中“华西临床医学院校友走廊“印象深刻,这是以院史馆走廊通道为展示空间,以历届毕业生名单和照片为内容,展示了1920年以来毕业的学生相关内容。在1945年毕业的47人名单中,我看见了父亲的名字,出乎了我的想象。医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细,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已“远行”,但在学校就象当年学习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更令我吃惊的是在四川大学校史馆,“抗日从军题名录”立于馆内,参加者所在学科和名字都可查看到,这是根据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据建立的。当年,在校师生响应从军号召,投笔从戎,积极投身抗日战场。在从军题名录队伍中,我看见了父亲的名字,算起来这都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随着时间流失,很多事情都让人忘记了,学校能够尊重历史,不忘前辈投身抗日史实,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让更多后人铭记他们。我们知道,华西(川大)没有忘记他们。

华西(川大)和哈佛异曲同工,把历史留给了后人咏诵。

我把这些照片保存在手机里珍藏,他们没有离开华西。

哈佛大学教堂里纪念牌

华西临床医学院院史馆校友走廊

四川大学抗日从军题名录

想起了李白的诗作,“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家入画图”。时光无言,总是令人感叹,成都是一座让人留恋的城市。来华西给我感触很深的是一种文化气息,我不知这份文化是属于成都,还是属于华西坝。这次接触到一些朋友,有些人在这里学习和工作,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或者说是华西子弟。他们对华西的熟悉和热爱,让我感到惊叹,如果没有亲临这里,很难让你相信。我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华西,收到的最多礼物就是有关华西坝的著作,像金开泰老师的《华西坝文化》、谭凯老师的《枫落华西坝》、戚亚男老师的《印象华西坝》、雷文景老师的《华西坝》等大作。我这“小白”有福气,泡杯茶,静静读,离华西就又进了一步。

我生在川渝,长在东北,北方的粗犷和豪爽,感觉与成都的温婉与麻辣还是略有不同。西南一隅的天府之国,不但有蜀文化的传统之美,历史悠久,还独有闲逸和温柔。近代华西坝的风光,尤其是抗日时期五大学时代,精英荟萃,百舸争流,点点白帆,赏心悦目。她成就了西南近百年教育辉煌时光,这幅历史画卷雄伟、壮阔、温婉、多姿,让人回味无穷。

            朋友们送的礼物

这次来成都,我还见到了舅舅家的表姐,从她那里我才知道两位舅妈也出自齐鲁和华西,大舅妈1942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经济系,小舅妈和舅舅中学时彼此相爱,上世纪40年代又一同走入华西读书,两人度过幸福一生,让无数人羡慕。加上文章前边提到的,我们家共有10人出自齐鲁和华西。其中,6人出自齐鲁,4人走进华西,他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都在华西坝学习和工作。

华西坝对我们家影响是巨大的。抗日时期,华西协合大学以宽阔的胸怀,热情接纳了沦陷地区的学校,他们共同教学,共用图书馆、校舍及一切科学设备。这体现了人性的大爱。作为沦陷地区家庭来到四川,我们家是受益者之一。后来除我家因抗美援朝之故前往东北,其余各家大都在四川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心若向阳,必生温暖。

回顾过往,岁月走过的地方,都成了日后难以释怀的回忆,所有的温暖和美好,全都沉淀在心底,温暖着人的灵魂。华西的风韵,以及她的温婉,拨动心弦,触碰到情感深处,让来过的人刻骨铭心。

这就是我理解的华西温度。

回程将近,不舍的校园里,路边盆养石榴吸引了我,地湿漉漉的,雨后果实上挂着雨珠,绿色外衣泛着一缕红色,看着让人喜爱。我想用不了多久,里面装满了晶莹剔透的红宝石就会露出她的芳容,一颗颗白里透红、亮晶晶、水盈盈的石榴籽将展现于人们面前。

华西坝校园中的石榴盆景

石榴树是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她多像今天的华西坝。

石榴多像华西协合大学,石榴多籽,来祝愿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祝福你成都,祝福你华西!

写于2021年3月6日

来源:仙人球的空间

文/图:王幼来

来源: 仙人球的空间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