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小区难得一见的磨刀匠‖刘祯贵

作者:刘祯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28 13:39:17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区难得一见的磨刀匠

刘祯贵

小区不时会出现“磨菜刀”的手艺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磨刀匠。那提前录制好的吆喝声时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拖着长音、高亢悠扬的音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磨刀匠

如今,随着时间推移,时过境迁,这种磨刀手艺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喧闹的城市中逐渐少了他们的吆喝。因为,随着社会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已很少有人会为了一把生锈或不好用的小刀而特意找个时间让人磨刀了,还不如随手一扔到商店重新买一把新刀来得方便。

到小区来“磨菜刀”的手艺人,多是头发斑白的老人,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车上除绑着磨刀工具外,还绑着一只破旧的喇叭,边走边吆喝,走街串巷到不同小区招揽顾客。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居住时,磨刀匠是靠一个扁担挑着,或肩扛一条长板凳,走村串户,现在改用骑自行车载着磨刀的工具走街串巷了。

磨刀匠

通常来说,磨刀匠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招揽生意完全靠走街串巷。为方便行走,磨刀匠所带的工具都相当简单:一条短腿的长板凳,一头用绳绊固定着两块可互换的粗细磨刀石,凳中装有一台手摇砂轮机,侧旁系着盛水的瓶子,板凳上缠着软软的棉垫,供磨刀时坐。此外,还有一个装着戗子、油石、斧子、钳子等工具的不大不小的包。这些工具虽说简单,但不代表谁都能操作。一样的工具拿在不同人手里,其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懂得磨刀技巧,不只是无法把刀磨利,反而会把整刀弄坏。

前不久逛旧书摊回家时,听见小区门口有“磨菜刀”的吆喝声,看见一位磨刀的老大爷正在磨菜刀,随即回家拿出3把菜刀。磨刀的老大爷在其自行车上挂有一招牌:“磨刀 卖切刀 砍刀 鲍师傅:135※※※※※※※※”。询价时,鲍大爷说,只磨刀的话,每把收费10元,如果要镪刀,得另加5元。带来的3把菜刀,每把收费15元,共计45元。

磨刀匠

鲍大爷磨刀过程中,边磨边聊,言及以前在成都东郊琉璃场一家服装厂专门磨缝纫刀,那个才考手艺。后来那家服装厂垮掉了,城外的多家服装厂曾请他继续去磨缝纫刀,但那些服装厂的生意时好时坏,就没去,自己开始专门留在成都走街串巷为小区居民磨菜刀,至今已40多年了。鲍大爷一脸幸福地提及,就是靠磨菜刀在成都买了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惜当初买房不知买大一点的房子,因为所购买的房子总价至少已翻了两番,买的时候每个平方才卖6000元,现在单价接近2万元了。

鲍大爷说磨刀也累人,白天磨刀时间过长,晚上两个膀子有时疼痛得要命,不过现在已适应了。鲍大爷磨刀时常会引来众人驻足观看,看见有人拍照,立马就会说帮忙宣传下,特别是要拍下自行车上的招牌。除了磨刀,还要卖刀,并说在场各位如宣传得力的话,以后磨刀就便宜点,打下折。当鲍大爷将磨好的刀递给我时,还说磨刀看着简单,可一般人真还掌握不了其中的技巧,能否将刀刃磨得锋利,与磨刀人的经验有着直接关系。

有意思的是,鲍大爷看见所磨3把刀中,有两把刀标记为“张小泉”,说这两把“张小泉”的菜刀还不如另一把土刀。这引起自己的思考:行走旧书摊、旧书店途中,不时淘得带有乡愁、历史记忆的“碎纸片”,其中就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售卖、维修“张小泉”刀的“碎纸片”。回家专门抽时间翻阅有关售卖、维修“张小泉”刀的票据,票据名称有:公私合营张小泉丁记刀剪商店修理发票、公私合营张小泉丁记刀剪商店发票、上海市刀剪业同业公会统一发票老张小泉丁记刀剪号修理、公私合营张小泉宝记刀剪店、公私合营张小泉福昌刀剪商店、公私合营张小泉迎记刀剪商店修理发票、上海市刀剪业同业公会统一发票老张小泉迎记刀剪号。

此外,还淘有1955年8月31日上海市刀剪业同业公会统一发票华昌机器磨刀厂磨刀票据:磨13把刀,单价1.344元,共计17.47元;1959年9月21日上海市小型商业户(未定股定息户)通用统一票据:普陀综合修理商店为上海市印刷五厂磨剪刀2把,单价0.1元,共计0.2元。

20世纪60年代左右磨刀票据

20世纪60年代左右磨刀票据

当初淘得有关售卖、维修“张小泉”刀的票据,就是觉得这些“碎纸片”见证了历史的痕迹。现今在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小区中,又能见到难得一见的磨刀匠,听到磨刀匠的一声声吆喝,记忆里的一些逝去东西又慢慢开始浮现,让人不禁感怀,追忆往事,怀念乡愁。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祯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