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4 16:55:23

【散文】勇于创新 勤于实践
——忆“攀西裂谷”研究的领头人骆耀南同志

作者:郭兰祥 来源: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 发布时间:2019-09-11 10:20:34 浏览次数: 【字体:

cbf7adc2de1c447997cc51b784fab9a7.jpg

勇于创新 勤于实践

——忆“攀西裂谷”研究的领头人骆耀南同志

郭兰祥

骆耀南同志是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总工程师,国家李四光科学奖获得者。他在地质找矿、地质科研方面成就卓著。特别是“六五”期间,在他主持下完成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攀西裂谷”,获得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科技成果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作为“攀西裂谷”研究领头人的他在业界颇有影响。

我与骆耀南同志一起共事,是从1981年初成立攀西裂谷队开始的,他担任裂谷队技术负责,我是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1986年完成攀西裂谷野外调查任务后,他调到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任总工程师并主笔编写“攀西裂谷”专著。虽然我们共事只有短短六七年时间,但我们在工作中配合得很好,建立了深厚友情。他生病临终前一再叮嘱其小女儿骆小鸥代他感谢“我对他的工作支持”。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坚守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初心,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

攀(枝花)西(西昌)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有聚宝盆之称,历来都引起中外地质界关注。我国许多著名老地质学家曾进行过研究,并分别命名为:康滇地轴”“康滇台背斜”“经向构造带等。搞地质的都知道康滇地轴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命名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老前辈进行过研究。解放以后,又系统进行了地质工作,其研究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积累了宝贵资料。守着前人的丰盛家业,修修补补也可以过着小康日子。可骆耀南等同志珍惜这些宝贵资料,把它作为工作中的基础材料,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在工作中不断酿成新概念,提出新认识,指出新方向、新路子,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以弥补过去的不足,使之达到新水平。他和他的同事们基于这个目的,在老地学工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他们对知识的求索精神,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和裂谷理论对攀西地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加以研究和探索,从而为本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拓展出一个新的思路。

116776ec75e347c7ac38820aad93bd63.png

197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丛柏林同志,根据攀西地区岩浆活动等特点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提出了海西晚期构造运动的加深和发展,形成南北向断裂,基底隆起上升并形成了新生代安宁河“串珠状”“地堑式”“盆地带”,认为:这一地质现象与当今世界上许多断谷很相似。

1975年,以骆耀南为首的地质工作者,通过对攀西地区前震旦系地质特征及其与板块构造的判断,认为攀西地区是一岛弧带。此后,张文佑、罗志立、愈如龙等同志也提出了很多见解。

大胆构想攀西古裂谷

在这一时期,长期工作在本区的骆耀南等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和裂谷理论对攀西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加以研究和探索,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分析和对比,认为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丛柏林先生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对上述各种观点加以系统综合,首先提出攀西地区有一古裂谷的科学设想。这一新的设想的提出,使本区的地质构造研究拓展出一个新的思路,引起了地学界浓厚的兴趣和热烈的争论,同时也得到国家科委和地质矿产部及四川省地矿局的重视和支持。鉴于其在四川境内的攀枝花—西昌最为典型,故以“攀西裂谷”而名之。

1978年,由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处牵头,成立了以缪以琨、周信国、骆耀南、杨铸生、田竞亚等同志组成的“攀西裂谷”调研组,赴中科院地质所、地科院矿床所等单位调研学习,每到一处,都由骆耀南主讲“攀西裂谷”的地质特征,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沟通和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经过近两年调研和资料收集,由他主笔编写的《攀西裂谷带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矿产的控制》课题立项申请设计,报国家科委批准。1981年被科技部列为“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由四川省地矿局负责,综合科研、院校、生产等18个单位共同攻关。

探索和创新是要担风险的

四川省地矿局为完成这一攻关项目,专门在攀西地质大队组建了全国第一个裂谷队,承担《攀西裂谷火成岩组合》《攀西裂谷地质构造特征》《攀西裂谷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3个专题和3个协作项目,共6个专题,骆耀南同志任技术负责。

万事开头难。攀西裂谷这一构想的提出,虽然继承了前辈们提出的“康滇地轴”等观点,但也冲击了传统地质学观点,引起地学界的热议和争论。有的人认为攀西地区不存在裂谷,甚至还说骆耀南在出风头,“如果不是裂谷,看他如何交代”,更有甚者还向上写信控告骆耀南。一时间,连裂谷队的部分工作人员也产生动摇。在此情况下,骆耀南同志并不气馁,反而认为有分歧、有争论是好事,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入。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同志对裂谷理论不很理解,实际上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不懂。

找准关键问题后,骆耀南同志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做法。派出去,就是项目一开始,他和周信国同志(时任攀西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先后两次亲自实地考察东非裂谷和莱因裂谷。通过考察增加了感性认识,产生比较和联想。请进来,就是从裂谷队成立之日起,他利用自身影响和关系,聘请全国知名的地质科研院校专家、教授来队讲课,举办学习班和技术讲座。这些讲课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板块构造、大陆裂谷、火成岩组合、沉积建造、变质作用、矿床学等。他还将讲稿编成册子内部出版,供地质人员学习,以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素质,开拓视野,增强信心。同时,也扩大影响,使裂谷研究能顺利完成。

“地质工作本身是艰苦的,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完成裂谷研究任务”,这是骆耀南同志经常说的话。裂谷队刚成立时,仪器设备十分简陋,交通工具十分缺乏,有通公共汽车的,就坐公共汽车,没有公共汽车的地方就走路。

dd69c0421f3a4388917fcbdc21d02b01.png

骆耀南同志没有因为他是技术领导就少出野外,而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每个作业组,他都要亲临指导。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亲自带一个组到云南元谋、东川等地开展野外工作。那时正是炎热的盛夏,在骄阳似火的金沙江边,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标本,每天步行几十里,饿了就在老乡家煮点稀饭充饥,渴了捧几捧山泉水解渴。更有甚者,为搞清煌斑岩产状,光着脚在金沙江沿岸的浅滩上跑来跑去,非要搞清不可。他是裂谷队出野外工作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仅1982年,他先后单独深入专题组参加野外工作就达16组次,同志们都为他的实干精神所感动。

他带领广大地质科技人员,怀着对国家地质事业的无限忠诚,以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分5个课题(其中两个课题是协作项目),从大渡河边到金沙江畔,从雅砻江边到大小凉山,攀悬崖,涉急流、爬高山、越深涧,踏遍了川滇两省18个县(市)的山山水水,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收集了丰富的地质资料,获得了数以万计的数据,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辛勤的劳动结出丰硕成果

1986年1月,由骆耀南同志负责的攀西裂谷队承担的《攀西裂谷火成岩岩石组合》《攀西裂谷系地质构造特征》《攀西裂谷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3个课题,在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和四川省地质矿产局主持的评审会上,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特别是《攀西裂谷火成岩岩石组合》,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报告内容丰富,方法先进,综合性强,立论有据,研究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在岩浆岩组合与裂谷形成演化的讨论方面达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经四川省科委评选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余两课题分别获三等奖。

1986年2月23—27日,国家科委综合局、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在北京召开被列为“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之一的《攀西裂谷带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产控制》研究报告会,经我国著名专家程裕淇、李春昱、陈宗基、马杏垣、朱训、曾宪林等评审,一致认为,项目综合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其中某些研究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矿产资源科学研究和经济开发十分关心,时任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同志参加评审会,并发表讲话,还欣然挥毫为攀西裂谷题词:“得天独厚,瑰耀南国”,一语双关,意义深长。

2月28日,我国各大报纸均于头版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充分肯定了这一科研成果。一致认为,这次攻关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查明了这条古裂谷主要地质构造特征,探讨了它的形成和演化,总结了与裂谷有关的矿产形成的关系,并发现了黄金、稀土等矿产的新类型、新线索。攀西裂谷的确立及深入研究对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科技成果奖,被地质矿部评为科技成果一等奖。

骆耀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坚守地质工作者探寻真理的初心以及为实现这个初心不畏艰辛、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发扬“三光荣”精神,把地质工作做强、做大、做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和民生,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作出地矿人的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队退休职工)

来源: 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