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⑪:儒家精英寄情最好载体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3 20:34:27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老市长”赵抃

易旭东

11 儒家精英寄情最好载体

自得其乐,“坐则看鹤鼓琴”。

一路上,寂寞,就与白鹤说话,累了,就停下弹琴,让身旁的白鹤也翩翩起舞。

“马谙旧路行来滑,琴遇知音尚不弹”。

他,信奉儒家哲学,酷爱经籍、古琴艺术。

寄情之器。儒家精英情怀的最好载体。

古琴被视为“圣庙之乐”。

弹琴之功,进可追摹上古圣贤,修身养德,以利益天下;退可解忧舒愤,怡情养性,以利益己身。在孔子时代,“上进”之心强盛,以琴道来进谏君主者不乏其人;到了范仲淹、欧阳修时代,甚至之前的隋唐、魏晋南北朝,“琴道”已然是难以复兴的古德,更像一个理想。

教育发达。成都平原琴风最盛。

宋仁宗时,“成都学舍为诸郡之冠,聚生员常数百十人”。

《宋史•地理志》中,唯成都人被标以“好音乐”。如崇庆府,“尚侈好文,俗好歌舞……危弦促管,声尤激切”;达州一带,“其人勇健,好歌舞”。文人弹琴之风,一直很盛。

琴歌发展的沃土。两汉、三国时,成都平原出了不少大琴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严遵、诸葛亮等,琴学造诣极高。北宋的苏洵、苏轼,古琴鉴赏家、爱好者。

“琴心挑之”。一代“情圣”司马相如,用一曲喷火催情、销魂化骨、荡气回肠的《凤求凰》,直奔主题,打动才女卓文君的心。两情相悦。“心”达心声。

隋文帝时,蜀王杨秀爱琴,制琴名匠辈出。

闻名全国。唐以后,成都平原琴艺、制琴技术,闻名遐迩,令人称赞。

琴中珍品。乐器制造,唐代雷氏家族声名显赫,被尊为“雷琴”“雷公琴”。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唐 落霞式 “彩凤鸣岐”七弦琴 背面(图片来自网络)

斫琴最浪漫的故事。琴多用桐梓,成都人雷威一改桐木制琴为松木,常在雷雨交加之时,不避艰险,深入峨眉山深山老林,在雷雨声中聆听、分辨,找寻音质优异的材质。

“雷琴”,留存世者,珍同“国宝”。

今故宫博物院仍藏有唐代雷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

唐代雷琴“九霄环佩”的正面(图片来自网络)

苏家有三部家藏唐代“雷琴”,苏轼专门撰写《家藏雷琴》一文。

耳濡目染。父亲的琴艺,造就了苏轼对古琴、琴乐的深刻理解、鉴赏力。孩童时就受父亲演奏古琴的熏陶,一生对古琴有着特殊爱好。对琴艺多有独到见解、论述。

大家李公麟,画了一幅《赵景仁琴鹤图》,苏轼题诗。

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谁知默鼓无弦曲,时向珠宫舞幻仙。

携“雷琴”为家传,南来北往,随身携带,陪伴循吏生涯。

治事清廉、琴艺传世情况的真实记录。

进入成都平原。赵抃倍感宽慰释然。

到达彭州,作《谢天彭净慧大师见访》。

前行,写《过岭回寄张景通先生示邑下同人》诗,回忆在崇州的见闻经历,深为品德高尚的张中理一族不平,“几度孝廉交郡辟,一生文行出乡评”,无奈官小言轻,没有引起重视。

张中理孙子张浩,除父亲张公裕是进士外,伯父张公谨是进士,堂兄张琛也是进士。张浩本人,也高中进士。江源张氏家族,不仅在蜀州,就是在整个成都平原,也称得上是望族。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至湖北黄冈。

书法珍品。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在动情的抒写中凝结而成。

张浩在河南永安县做县令时,得到此帖。

听闻黄庭坚正在青神县,携带《寒食帖》前往拜会,请求题跋。

因是旧交,又因《寒食帖》为师友苏轼所写,黄庭坚慨然题跋。

“绝代之珍”。珠联璧合,被张浩收藏于江源张家老屋——善颂堂。

《寒食帖》笔势奔放,起伏跌宕,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不光具有书法的价值,体现出的历史价值也十分重要,展现了“江原文化”的底蕴深厚。

所藏宋仁宗飞白书,亦为黄庭坚题跋。

张浩是第一收藏人,江源善颂堂第一收藏地,族孙张演(季长)是第一研究者。

善颂堂,今江源街道永利园内。

友谊深笃。南宋著名学者张縯,与爱国诗人陆游相交40年。

范成大帅成都、陆游为制置时,张縯曾邀范成大、陆游一起到江原家中的善颂堂,观看司马光赠《寄题张著作中理善颂堂》诗、赵抃的题壁诗与宋仁宗飞白书。淳熙四年(1177)年冬,张縯丁父忧期除阻隔,至成都与陆游同游,两人写了不少唱和之诗,共抒忧时用世之怀。

范成大(图片来自网络)

开禧三年(1207年)春,卒于江原,终年75岁。

已经83岁高龄的陆游,在为张縯所撰祭文《祭张季长大卿文》痛苦不已:“呜呼,世之定交有如某与季长者乎?一产岷山,一家山阴,邂逅南郑,异体同心,有善相勉,缺遗相箴……”

张縯晚年著书数百卷,今存目者有《中庸辨择》《陶靖节年谱辨证》《杂记》《南康郡五庙记》《石经跋》《饰庵诗集》等,多已散失。《全蜀艺文志》录其部分诗作。

张縯居善颂堂时,壁上仍存赵抃题诗。

对开“宋调”诗人群的赵抃,充满敬意。

赵抃喜工诗,擅豪翰,文辞隽永,苏辙称颂:“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支持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诗歌创作体现“以文为诗”的流派风貌。

“宋调”,相对于“唐音”。欧阳修,集重臣、学者、诗人于一身,北宋文学复古运动的典型代表。与晏殊、梅尧臣、苏舜钦等,开创奠定了“宋调”严、工、细、婉、丽的基本风格。

他,“以文为诗”,体现出儒家积极用世之情。

语言质朴、平易、显露,较少刻意雕琢涂饰之弊。部分作品风格婉丽,是晏殊、“二宋”(宋庠、宋祁)诗风的延续。既不同爱用事的“苏黄”诗风,又有别几乎不用事的“晚唐体”。

与欧阳修诗极为相似,开创宋诗显露的语言风格。

赵抃工诗善书,苏辙曾称其“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宋调”成型,离不开对韩愈的尊崇、学习。尊韩思潮促成了“宋调”的初步成型,孕育了宋诗的高峰。北宋中后期,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最终选择杜甫,将宋诗推向高峰。

书法作品传世不多,台北故宫收藏有两件。

一件《致知府阁下尺牍》,用笔端正严谨,点画润泽,取法北宋初期书坛流行的颜体,偏向“丽”的书风。一件《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牍》,结字较宽散,用笔也朴质得多。

清劲、古雅,偏向“劲”的书风。

爷爷赵湘,淳化四年(993年)进士,著名诗人,诗学贾岛、姚合,工于五律,注重布局谋篇,选象造境独具慧眼,晓畅浑融、清雅隽美、幽冷峭拔的诗歌风貌,卓尔不群。

赵湘(图片来自网络)

宋初文学改革倡导者,“晚唐体”的代表诗人。

虽短暂清贫,却极负诗名,诗作有《南阳集》。

“公今为益州路运使,同复以职事属部。公召至左右,问以语文字之学,因出其大父(爷爷)家集,若诗与文凡两大帙,使同得尽窥之。同退屏诸虑,伏读累日,悦若己之身侍大帝祠太室,灿如华衮之在目,而铿如雅音之在耳也”。

文同为诗文集《南阳集》作跋,称赵湘诗:“清深险峭不类近世作者”,赞扬赵抃诗文“洁而不拘,丽而不淫,孤飞绝驰”的高超风格,来自于家学渊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①:做官要像江水保持清白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②:鲜明树起勤政廉政标杆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③:生命最后一次返川离川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④:一琴一鹤自随匹马入蜀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⑤:开启“平民化”教育时代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⑥:“铁面御史”威震海内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⑦:“三廉修身”惠政蜀都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⑧:与苏轼成“莫逆之交”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⑨:以“中和之政”为圭臬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⑩:飘荡唐诗蕴藉宋词豪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