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⑧:与苏轼成“莫逆之交”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09 17:13:48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老市长”赵抃

易旭东

8 与苏轼成莫逆之交

“蜀郡晏然”。

成都,富裕之都、休闲之城。

《太平寰宇记》记载:“人食稻鱼,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然地沃人骄,奢侈颇异。人情物态,别是一方。”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时无荒年,形成乐观享乐的性格、生活习俗。

奢侈享乐的民风,享誉天下。

同时,以花色绮丽、做工精致的蜀锦闻名。

又是版刻业中心,蜀版图书写刻精工,广受欢迎。

天府蜀都,好吃、好喝、好玩。

饮食美,山水美,女人更美。

赵抃也有七情六欲,只是能控制欲望,管住自己。

单身入蜀,难免孤凄,岂无琴瑟之想,鸾凤之念?

府衙抽调一些民间的年轻姑娘,做缝补洗涤的活。

他,一向没有非非之想,让她们住在别处,有宴集才召她们来。

一次,喜欢上其中的一个姑娘,酒宴结束,乘兴告诉女子在外舍等候。

姑娘愉快地应允。

离席,在旁边的房间里,窥见席上的州县官吏,已经在向那姑娘讨好。

突然猛省。他,大声地喊自己的名字斥责:“赵抃,到底想干什么?”

立即下令,给这些姑娘们全部发放工钱,让她们出去嫁人。

自律,自主选择,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绝非被动、勉强。特别孤身自处,少了监督的眼睛,缺了朋友的耳提面命,面对物质、女色的诱惑,如何对待,全凭自我决定,自我约束。

与成都知府的职能有所不同,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掌管当地财政,监察地方官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也是一路府(省)最高行政长官。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

宋仁宗不断派宫中太监来成都,为宫中爱妃织造新款蜀锦,为宫廷版刻新的图书。内臣自恃来自皇帝身边,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地方官员为讨好,每天都在官府酒场里吃喝玩乐。

而且,在成都一般都要呆上两三个月。

离开时,车上还塞满了大包小包的财物。

影响极坏。他,明确反对内臣们“频来久住”。

先后给宋仁宗上两道奏折,归纳为“内臣入蜀”“送遗节酒”“鼓铸大钱”三大害。

“内臣入蜀”。宦官来成都平原,长期逗留,“盘桓成都七十余日,别无公事勾当,惟是交易掊克,诛求不已”。请求朝廷,“降圣旨指挥,许令(内臣)住益州不得过十日”。

希望赶紧制定规章制度,要么少派人来,即使非来不可,也要对在成都的逗留时间,做出适当限定,一般不要超过10天,切实减轻百姓的负担。

“送遗节酒”。成都平原,“毎遇时序,或隔路,或邻近,更互送遗节酒,多差衙前急脚子驱送递铺兵士,并役使百姓人夫,往来络绎,担擎劳苦,州县骚动,嗟叹之声,不绝道路”。

建议,“以安存远方,宽贷民力”。

希望朝廷加以制止,禁绝四川官员们的宴请馈赠,以减少公款开支,减轻百姓衙前差等杂役负担;进一步健全制度,保护酿酒人家的正当权益。

“鼓铸大钱”。四川地区从大中祥符年间开始,“铸大钱,以一当十。嘉州(治所在今乐山市)丰远监、卭州(治所在今邛崃市)惠民监置炉鼓铸”。

建议,“乞罢十年,以宽民力”。

他,一再强调,成都平原离中原遥远,地处边陲,百姓更需要安定生息。何况由于人多地少,赋税负担历来不轻,百姓生活本已不易,倘若无休止地烦扰、苛剥,后果不堪设想。

两道奏章,宋仁宗都批准。

底气更足。对那些胆敢违抗的官员,该抓的就抓,该免职的就免职,构成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还把狠刹奢靡之风的规定推向各地,连那些偏远州县的小镇,都照样严格执行。

雷厉风行的治理,官员们的行为大大收敛。

眉州属成都路府管辖,除了知府王素外,转运使赵抃也是苏轼、苏辙老家的父母官。

官场礼节。本乡进士回(离)家乡,当谒见地方长官。

苏洵抱病在家。

苏轼、苏辙到成都拜见赵抃。

他,对兄弟俩印象非常好,尽管从没见过苏洵,“未曾谋面,却已心知”。

莫逆之交。这一年,赵抃52岁,苏轼24岁,在向朝廷推荐本地人才时,郑重地把“牢骚满腹”的苏洵推荐为试校书郎。

《宋大事记讲义》记述:“嘉祐五年八月,苏洵试校书。初,欧阳修上洵所著书,韩琦善之。召试舎人院,再以疾辞。至是,赵抃又荐之,乃就除。”

兄弟俩对赵抃推荐父亲一事,非常感激。

苏洵作《谢赵司谏书》(已调任为右司谏),感谢能“举人而取于不相识之中”。

曾巩一向以赵抃为政事之师,在《送赵资政》中,颂扬治蜀的惠政。

纪纲官特峻,帷幄地弥崇。

吏治连城肃,仓储绝塞充。

锦官清镇俗,玉垒静临戎。

膏泽涵荒阻,春阳煦滞穷。

诗中“锦官”“玉垒”,都是成都地区地名。梓州路、成都路府转运使,既是一路之经济长官,又负有监察官吏的责任,“纲纪”“吏治”“仓储”等,都在转运使的“责任”内。

政绩突出。

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赵抃履新右司谏,离开成都。

……

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苏辙守孝期满。

在喧哗与骚动中,兄弟俩从眉山回到开封。

赵忭已在参知政事任上。

震撼历史的王安石“变法”,已经拉开大幕。

政潮汹涌。国家精英集团,分裂为“改革派”“保守派”两大阵线。

北宋帝国的人事调整、调动,与“变法”同步进行。

急需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加入。王安石物色了一批“少壮派”地方官员,参与制订“变法”、实施“变法”的步骤。欧阳修大力举荐了苏轼、苏辙、章惇。

史无前列,“变法”如火如荼。“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先后颁行天下,各地贯彻学习。

五位宰执大臣,政治态度不一。

人生“全家福”,“安石生,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抃苦也”。

参知政事王安石“生”,年富力强,生机勃勃,“方锐意新美天下之政”;门下侍郎曾公亮“老”,老态龙钟;宰相富弼“病”,不赞成大变法度,更不赞成对敌主战,称病不朝,消极抵抗;参知政事唐介“死”,反对“变法”,不胜愤懑,“疽发背而死”;参知政事赵忭“苦”,也不赞成“变法”,但无力抵抗,“终日叹息,遇一事更改,称苦者数十”,连连叫苦。

“争而不力”。大势所趋,无力抵抗。

与当时大多数儒家精英一样,赵抃属于“或出或入”者。

韩琦多次上书,抨击“变法”带来的灾祸,宋神宗下诏宰辅大臣讨论。

许多名臣纷纷表态,支持废黜“变法”。

王安石正在病假中,许多大臣都认为时期最好,朝中“改革派”没有领袖。

三思而行,顾全大局。

宋神宗甚至想要废了“青苗法”,命赵抃拟诏,赵抃却说:“欲俟王安石出,令自罢之。”废除“变法”,说明皇帝有这个意向。希望命令废除“变法”,由王安石下达,而不是自己。

“连日不决,上更以为疑”。

明智选择。不少“保守派”大臣,一再指责赵抃纵容王安石:“括囊拱手,但务依违,大臣事君,岂当如是”, “心知其非,优柔不断,观望畏避,颠危莫扶”,造成更大的祸患。

他,连章请求下放,“求去,四上章,不许”。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往期回顾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①:做官要像江水保持清白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②:鲜明树起勤政廉政标杆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③:生命最后一次返川离川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④:一琴一鹤自随匹马入蜀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⑤:开启“平民化”教育时代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⑥:“铁面御史”威震海内

易旭东 ‖ 成都“老市长”赵抃⑦:“三廉修身”惠政蜀都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