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段雯 ‖ 永远翱翔在天际的海燕——记革命烈士刘稚琳

作者:段雯【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19 16:49:51 浏览次数: 【字体:

马背上的刘稚琳(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王仕春供图)

永远翱翔在天际的海燕

——记革命烈士刘稚琳

段 雯

少年时代勤奋好学

刘稚琳(1917—1942),女,原名刘景舫,今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人,延安抗大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八路军,革命烈士。

1917年2月4日,刘稚琳出生在安县(今安州区)花荄一个衣食充足的家庭里。刘稚琳的父亲在绵阳开了一间经营蚕丝与绸缎生意的小商铺,这是他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1923年刘稚琳5岁时,父亲去世,生意也随之倒闭。刘稚琳的母亲带着兄妹3人,回到花荄镇居住在龙泉街4号院内(原大南街20号),靠出租几十亩田地生活。刘稚琳7岁时,十分渴望学习,坚决要求母亲送她上学读书。但在当时,女子上学读书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母亲因为思想封建保守,遂不同意;后来,在她哥哥支持下,母亲终于让她进了安昌镇县立培英女子小学读书。1930年,刘稚琳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成都师范大学附属初中,1932年考入四川第一女子师范高中班。在校期间,她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并开始接触革命思想,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共同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思想,对她的影响很大。这为她以后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部进行文学创作,开展大量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刘稚琳毕业后在省师附小任教。1935年考入成都邮电局秘书处工作;后到宜昌鄂西女中任教。这期间,全国抗战热潮高涨,刘稚琳有感于当时中国局势,认为读书已不再是年轻人的首要追求,参加抗战才是一个热血中华儿女最应该做的事,她毅然决定投笔从戎。

勇敢奔赴延安

1937年夏末,刘稚琳来到武汉,见到了当时在武汉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及夫人邓颖超。周恩来夫妇见刘稚琳年轻机灵、有思想、有文化,就积极鼓励她奔赴抗日前线,去接受考验和锻炼,并介绍她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很快,刘稚琳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了延安。

1938年4月16日,刘稚琳光荣地成为延安抗大第四期学员,分在女生第13队第4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抗战期间,抗大培养了20万名军事与政治干部。看着教室里张贴的毛泽东同志题的“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励志标语,刘稚琳心潮澎湃。她越发刻苦学习,每天都要比别人多学习一、二个小时。利用这一、二小时时间,她看报、整理笔记、撰写文章。她的第一篇散文发表于由党在重庆主办的《群众》周刊上,文章记叙了抗大学员搬家的情景。文章的刊发大大激发了她的文学创作激情。

1938年12月,刘稚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给家乡亲人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请求你们,从远处着想吧。只要我能在这里好好为事业奋斗,创造光辉的前途,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反过来说,我长期厮守在家里,作一个无用的人,虽然伴着你们,伴着母亲,又能使你们愉快么?我希望你们努力工作,努力干自己的事业,努力向上,努力于自己的前途。只有彼此的事业有所成就,才是快乐,才是安慰。”

刘稚琳(前)和战友在晋东南文教总会驻地(绵阳市安州区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八路军总部的能干文艺工作组织者

1938年底,刘稚琳在延安抗大毕业。按照组织安排,她同康克清(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夫人)一道,随延安观察团到八路军总部去。八路军总部处于当时的山西东南。这次任务,路途遥远,任务艰巨,从陕西到山西,有无数日伪军的封锁线和关卡,行进工作十分艰辛。但一行人不畏艰险,机智应变,在敌占区内来回穿插,迷惑敌人,历时两个半月,经历了陕西、山西、河南三省35个县的广大地区,跨黄河、越吕梁太行,行程2500余公里,才来到山西东南的八路军总部。

到八路军总部后,刘稚琳被分配到八路军前方部秘书处,兼开展根据地妇女工作,主编《妇女通讯》。为了提高通讯质量,她认真阅读每一篇来稿,认真修改;对每一个读者来信,都热情地解答;自己还根据工作中掌握的材料,写了一篇八千字的有关妇女解放的理论文章。

1939年秋,刘稚琳任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救国会组织秘书,参加筹办《华北文艺》《文化报》等报刊,积极动员文化界人士以笔作枪,团结一心,共同抗日。1940年8月至11月期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和国内一些人对抗战的悲观情绪,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领导下,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为配合这一次战役,在文总工作的刘稚琳与其他同志一道深入各个地区,动员文化界人士共同抗日。有一次,她从武乡到桐峪去发展文救分会,由于连夜行军,到了驻地时,她的脚打满了血泡。医生在给她涂药时,发现她因严重缺乏维生素,十个指甲已经掉了四个。医生警告她要加强营养、吃药、休息。但内心充满革命激情的刘稚琳哪里闲得下来?照样积极地忘我工作。在刘稚琳的努力下,各县的文救分会在很短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为百团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起到了宣传教育和思想动员的作用。

1941年,刘稚琳被安排负责筹建桐峪文化俱乐部。

1942年1月,刘稚琳调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2月,她以“任冬”的笔名,在《华北文艺》第1期上发表了自己的一篇小说。

壮烈牺牲在追随左权将军突围的路上

1942年2月,日本驻山西部队开始对山西的抗日力量开展总进攻,史称“二月大扫荡”。5月上旬,敌人开始了第二轮总进攻。日寇这次进攻目标为太行山区,攻击重点是八路军前方总部驻地辽县麻田一带。日军出动兵力2.5万余人,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一雄把他的司令部由太原移驻长治,以便就近指挥。5月19日,日寇合击测鱼镇、黄北坪、浆水、将军墓一带取得成功,于24日控制了太行山在晋东南的最高峰峻极关(摩天岭)。在占领了根据地大部分地区后,日寇再集中力量,以麻田为总目标,做“向心大合击”。这时,日寇的总兵力在数万之众,而八路军总部只有三千余人。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亲自指挥385旅一部掩护机关人员撤退突围。后来包围圈缩得愈来愈小,左权将军坚决要求彭总带一排警卫先行突围,由他一人来承担指挥的任务。刘稚琳所在的文联,一直随左权将军进行突围。25日,八路军总部终于突出重围。当天午夜,刘稚琳所在的八路军分队在下山准备突围时,遇见一股巡逻的日寇。刘稚琳面对日寇,怒不可遏,拿着手枪,拍着自己的战马,向日寇冲锋过去,不幸被日寇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1942年9月,八路军总部文联为刘稚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宣布追认刘稚琳为革命烈士。刘稚琳烈士用生命践行了她在1939年6月23日写下的这句话:“我愿把自己锻炼成钢,锻炼成铁,锻炼成支持暴风雨的海燕。”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段雯【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