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守护国宝的“国宝老人”胡锦矗:我与熊猫45年

作者:记者 杨雪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19-10-08 22:37:33 浏览次数: 【字体:

封面新闻记者 杨雪

70年前,20岁的胡锦矗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在重庆万县(今万州市),他带着几个朋友一起,在解放后、万里河山重整旗鼓之时,点上鞭炮庆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这一年起,他踏上了动物研究保护的科研之路,70年岁月,与祖国共成长。

从这里出发,他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者。这位老人踩下近代大熊猫研究保护最初的那串脚印,也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史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他是“熊猫教父”胡锦矗。他还有个名字,“保护国宝的国宝”。

起点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四川开江小伙胡锦矗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他年方28岁,正值壮年,一腔热血,在周恩来总理“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感召下,填志愿回到四川。

“下了火车,到了接待站。头天到成都,第二天领导就和我谈话,说,你去南充吧。“这个最需要胡锦矗去的地方是南充师专(现西华师范大学),一共有5个系,那一年,生物系刚刚成立,“我心想,嘿,还被说中了,这可不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了么。”

在国家使命和时代使命的双重召唤下,胡锦矗背着还没来得及拆开的行囊,直接到了南充。作为生物学者,他心里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多接触实际,多接触野外,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1971年,乒乓球打开了体育外交的大门,第二年,大熊猫打开了另一条外交的大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访华,在北京动物园专程参观了大熊猫,临别时,总统夫人试探性地提出想要大熊猫,并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批下,获得了“玲玲”和“兴兴”两只雌性大熊猫。这一年,最后被美国人成为“大熊猫年”。

中国意识到,大熊猫具有席卷全球的天然魅力。随着美国的“破冰”,其他各国对于大熊猫的需求都将迸发,熊猫热潮即将来临,“熊猫外交”的时代拉开序幕。

半路出家

带领30人野调队“捡屎”摸清全球野生大熊猫数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和飞鸟与鱼打了十多年交道后,胡锦矗迎来了研究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1973年,周总理召集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召开座谈会,要求开展以大熊猫为主的珍稀动物调查。1974年,45岁的胡锦矗受命进入四川卧龙,组建一支四川省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又称“野调队”),组织和领导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以下简称“熊猫一调”)。

此时,中国对大熊猫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解放前四川大熊猫就很有名了,分布也广。”胡锦矗说,直到1959年,四川峨眉山地区都有大熊猫触摸,但后来再也不得见,“但野生大熊猫到底有多少只呢?熊猫一调之前,这个数据是没有谱的。”

30人的野调队很快成立起来。事实上,这支队伍是从当时包括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林学院、重庆博物馆等各个高校、机关广泛参与下挑选出来的。

作为此次调查的队长,胡锦矗考察了四川所有的大熊猫栖息地。考察中,他发现不同大熊猫的粪便,其竹节长短、粗细、咀嚼程度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大熊猫的大体年龄、种群数量、活动范围等——这套方法后来被命名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胡氏方法”,并沿用至今。

也是在进行熊猫一调的时候,不惑之年的胡锦矗开始意识到,“可能我这一辈子,都要和大熊猫打交道了。”

卧龙的脚印

建立“五一棚”,世界大熊猫研究的起点

熊猫一调于1977年结束,最终得出全球野生大熊猫的第一个具体数据——2459只(因一些原因,当时对外公布为1000多只)。在这次调查后,定点熊猫生态观察站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川、甘肃两省先后划定了3个点位来建立定点观察站,但最终只剩下了一所——今天,位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东南核心地带的“五一棚”,已经成为全球大熊猫研究者的朝圣之地,但在1978年刚建立时,这里只是几个简陋的窝棚。

“因为棚区距离最近的水源地,要走51级台阶,所以取名叫五一棚。”这个故事胡锦矗已经讲述过许多次,但每一次回忆起的时候,他都脸带笑意,“五一棚立定后,我们开辟7条观察点,其中有5条深入大熊猫活动区域,2条是往山下走。每天都要走一个条线。”

近代大熊猫研究保护工作的序幕由此地开始,扎根在卧龙的山野之间,却很快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980年,以大熊猫为会标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 International,现在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进入卧龙,与中国政府展开合作,增设帐篷,扩点建站,派驻专家。这不仅仅是WWF在中国的大熊猫保护的肇始,也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第一个保护工作。

一个变化

大熊猫科研之路,从宏观到微观

“五一棚”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胡锦矗回到西华师范大学,继续研究和教学工作。半生岁月里,发表论文近200篇,专著23本,先后获省部级奖14项。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但他的贡献远比这些更为广阔。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的几十年中,他带出了近20届研究生,为大熊猫科研工作种下了无数宝贵的种子,其中包括以魏辅文院士、张泽钧教授为代表的第二、第三代大熊猫研究者。

“我研究’宏观生态’,主要阵地在邛崃山系,在这个基础上,以国际合作为界限,四川有4个山系都建立了观察站,唐家河白熊坪,凉山马边大封顶,大小相岭。”以魏辅文院士专攻“微观生态”为标志,胡锦矗将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现在,将分子生物学、DNA等研究方法结合到大熊猫研究保护中,意味着这一领域已经达成了微观和宏观的结合。”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授予胡锦矗教授的濒危动物研究团队“自然保护贡献奖”最高荣誉称号。

“熊猫教父”的晚年生活

2007年退休后,胡锦矗被延聘,他在西华师范大学的办公室一直保留、使用至今。80岁时,胡老高血压发作进了医院,住了半个月最后确诊为肾动脉狭窄。家人学生们都很担心,希望他不要再去上课。他不同意,还是每天去半天,已经成为习惯。现在,他仍然每天都要到办公室里工作数个小时,有时候会有学生拜访,叫他胡爷爷,请教一些问题。

退休后,他还写出了《熊猫传奇》和《山野拾零》(待出版)。7月15日下午,老爷子精神抖擞地聊了3个小时后,关上工作室的门,悠悠地走回家。吃罢晚饭,他要走走,每天要求自己走够10000步。

每晚7点看新闻联播,看海峡两岸,9点半,准时上床睡觉。第二天醒来,你又会在办公室里见到他。

大熊猫野化放归

全国3个放归地均在四川

从胡锦矗开始的近代大熊猫研究人员们,数十年来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切实壮大野生大熊猫种群,让这一濒危物种能延续下去。为了这一目标,近年来,大熊猫野化放归成为重要的探索方向。

“大熊猫不是宠物,当圈养种群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野化放归就是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搞人工圈养的初衷之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3年以来,我国放归野外的11只圈养大熊猫全来自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也全部放归在四川,已经有9只在野外存活。

2018年12月27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雌性大熊猫“小核桃”和“琴心”正式放归位于成都都江堰的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2月6日,下午,“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投用揭牌暨大熊猫入住仪式”在四川大相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举行。大熊猫“和雨”和“星辰”入住该基地,将接受进一步野化训练,这意味着成都大熊猫野化放归工作即将进入新阶段。

目前,全国大熊猫野化放归地共有3个,分别是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和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均位于四川省境内。

全国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

第一次调查:1974~1977

根据第一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的结果,全国共有野外大熊猫2459只,其中四川就有1915只,占到全国的77.88%,位居全国第一。全国43个县分布有大熊猫,其中四川就有35个县,占据了八成席位。到第一次大熊猫调查结束时,全国已有6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除太白山保护区在陕西省以外,其余5个都在四川,包括卧龙、王朗、白河、喇叭河、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面积31.1万公顷,占全国的84.67%。

第二次调查:1985~1988

1985年至1988年,第二次全国大熊猫种群和生存状况调查展开。1988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1114只野生大熊猫。

根据第二次资源调查分析,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接近14000平方公里,大熊猫数量1114只。全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其中四川省栖息地面积11655平方公里,大熊猫数量909只,这两个数字分别占到全国的八成以上,四川的大熊猫栖息地和大熊猫数量都是全国第一。

第三次调查:1999~2003

1999-2003年,第三次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如期进行。相比于前两次调查,三调对整个大熊猫的分布区获得了更为全面而详实的数据,为此后十年的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1596只,这是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数据,与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相比,通过多年来的保护努力,有了很大的恢复。本次调查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分布于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和秦岭六大山系,行政区域包括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596只,栖息地总面积230万多公顷。

第四次调查:2011~2014

2010-2014年,国家林业部(现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10年间分别增长了16.8%和11.8%。

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与第三次调查(1999年至2003年)相比,分布区增加了4个县。四川省的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大,陕西省的种群密度最高。

大熊猫国家公园编年史

2003年,时任雅安副市长孙前,会同中科院成都地理所的专家联合调研后,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的国家公园报告。这也是目前有据可查的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最早的倡议。在这份报告中,孙前等人呼吁,以雅安、阿坝、凉山等地为中心,建立一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家公园,“集保护、科普、游憩于一身,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可能与思路”

2013年,雅安市正在编制“4·20”芦山地震灾后重规划,孙前等专家旧话重提。四川省提出依托宝兴、芦山等灾区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最初设想。该项提议获得国家林业局积极回应,随后中央部委及四川相关业务部门开始着手相关准备工作。

四川省林业厅野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省林业厅当时的设想,是把雅安、成都、绵阳三市的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栖息地、基因交流走廊带整合,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4年,四川省林业部门明确提出“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一概念。

2015年2月,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发布。国家林业局首次确认,在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的同时,在四川等地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

2015年8月,国家林业局在云南昆明召开野生动物保护类型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会议,要求相关省份以大熊猫、东北虎等为主题,不等不靠,先行试点,建设国家公园。随后,相关专家开始在成都、雅安、绵阳等市州开展前期工作。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指示,国家13个部委随即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有关工作。

2017年1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合计80多个保护地将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建设,总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按照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科普游憩区三大板块,涵盖三省70%以上大熊猫栖息地、80%以上野生大熊猫种群、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走廊带。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议的提出,到最终落地,共用了4年。

2018年10月2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仪式在四川成都举行,标志着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四川省省长尹力等领导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揭

来源: 封面新闻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