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陈子庄:最好的东西都平淡天真

作者:记者 边钰 来源:20190920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0 15:50:49 浏览次数: 【字体:

陈子庄。

陈子庄作品。本文图片由成都画院提供

□四川日报记者 边钰

他的前半生,是武艺超群的侠士,是出入高官府邸的江湖大佬;他的后半生,是深藏不露的文人,是潜心画坛的闲云野鹤。这位“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的人就是陈子庄。陈子庄是巴蜀画坛奇才,也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中国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是寥寥几笔,却挺拔俊秀,透露出苍劲有力的笔韵。这种“子庄风格”在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前,著名美术史家、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做客成都画院,从人生传奇、审美取向等方面对陈子庄的艺术进行解读,引领听众走进“石壶世界”。

可怜一管生花笔,待到花开已太迟

陈子庄,原名陈富癸,早年号兰园、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十二树梅花主人,晚年号石壶。他生前寂寞,死后10年也鲜为人知,直到1988年春天,“陈子庄遗作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人们才“发现”了他。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冯其庸看了他的作品后惋惜连连,写下“潦倒穷途老画师,胸中丘壑几人知。可怜一管生花笔,待到花开已太迟”的诗句。

在魏学峰看来,陈子庄等到读懂他的人,他也不再孤独。

陈子庄这一生注定传奇。在他的故乡重庆永川,有一种非遗文化——纸扇。他的父亲陈增海农闲时就在家里画折扇,或者是到永川瓷碗厂去画瓷碗。6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边放牛一边画折扇。

因为家穷,陈子庄从七八岁开始习武。未料三五年后,竟成为家乡一带远近闻名的高手。转折发生在16岁,他来到成都,拜在当时成都武术界最具声望的名家马宝门下习武,开始广泛与文化界人士进行交流,并先后跟学者蔡哲夫、谈月色夫妇等学习书法篆刻,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新中国成立后,陈子庄被调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为最年轻的研究员。静谧平淡的生活,让陈子庄将全部热情都投入到绘画创作中。他潜心研究大写意花鸟画,以齐白石画风为突破口,并研究吴昌硕墨色融会的技法以及黄宾虹的画法风格。但好景不长,1968年,陈子庄迎来人生灾难性的一年,儿子意外去世,夫人精神失常,他的身体状况也愈来愈差。从这一年开始,他改号“石壶”,并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绘画创作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的不如意被他在画作中锤炼成豁达飘逸的胸怀。这个阶段,他的山水画进入一个澄新境界,虽然作品的情调、笔墨、趣味、结构、格调不尽相同,却又和谐形成他独有的风格。据统计,从1972年到1976年他去世,他画了400余张画,而陈子庄存世的作品也就约2000件,这4年多时间的作品差不多占了他创作的五分之一。

喜画平常之景,追求简淡艺术风貌

魏学峰以“大奇”“大容”“大简”“大智”“大藏”来概括陈子庄先生的艺术人生。陈子庄善于把艺术史上有用的东西包容在自己作品中间,通过深化来提炼自己的艺术境界。虽然其一生涉足巴山蜀水,让他着墨最多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人们眼前最普通常见的村舍溪流、草虫花卉。陈子庄曾说“最好的东西都是平淡天真的”,他追求简淡孤洁的艺术风貌。在他眼中,孤不是孤独,而是独特;洁是皓月之无尘。如果能不夹时俗流弊,则自然会生气勃然。他喜用简淡之笔描绘物象,构图简略随意,却常意蕴无穷。简略至极的房舍,平入直出的树木,三五疏散之线构成的崖岸等,他的画作中平淡无奇的场景,皆有生机盎然之趣。

善于藏巧于拙,也是陈子庄的一大艺术特色。《山深林密》《秋山如醉》《溪岸图》……纵观他的作品,画面线条都很拙,细看却充满奇趣。由于从小习武,陈子庄充满着阳刚之气,但是他外在是柔的,这种柔不是孱弱之柔,而是“至柔则刚”的一种状态。反映在画作中,就体现在他善用软皴曲笔,以水破墨,以水破色,以柔破刚,使得他的画在拙、老的风格中飘出潇洒与灵动。

作为一个智者,陈子庄对中国绘画充满了哲学和美学上的独立思考。他的绘画技法和思想有别于师门授受的沿袭传统,而是直接取法于民间画工,坚持用民间画工的技法对传统文人画进行技法上的改造,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笔墨语言和绘画风格。

来源: 20190920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