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巴蜀英烈>详细内容
2023-04-25 09:16:44

【巴蜀英烈】彝魂——记吉克木曲的一生

作者:孙学元(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2-19 01:30:43 浏览次数: 【字体:

彝 魂

——记吉克木曲的一生

孙学元

吉克木曲,彝族人民引以为骄傲的一只雄鹰。

吉克木曲,带领大凉山人苦干不苦熬的一面旗帜。

2000年1月28日,夜幕降临,北风萧萧。吉克木曲在成都参加完四川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后,乘村上的农用车为村活动室买青瓦从西昌返回美姑,20时40分左右,当车行到昭觉至美姑大桥路段昭觉拉—木村路口垮方处时,遭到车匪路霸袭击,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壮烈牺牲。虽然吉克木曲牺牲了,但由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创造出的“苦干的旗帜”不倒,“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依波沃精神不朽。

2000年3月16日,中共美姑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的决定》。2000年4月21日和6月23日,中共凉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和中共四川省委分别作出《关于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向吉克木曲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一个学习吉克木曲精神、投身西部大开发的活动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

2001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吉克木曲为革命烈士。

1955年10月的一天,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洛俄依甘乡依波沃村的一间低矮的土墙茅草房里,一个男婴儿悄悄地降生了。他哇哇的啼哭声弥漫了屋子,挤出了门外。父亲抱起这个男孩,看到他眼睛大大的,手握得紧紧的,脚在使劲地蹬,心想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便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吉克木曲。在彝语里,木曲是白色的骏马的意思。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吉克家一匹白色的骏马,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眨眼功夫吉克木曲就满7周岁了。他背着书包,跟着父亲,蹦过弯弯的山道,来到老师跟前。老师看着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满心欢喜地问:“你为啥子要读书?”吉克木曲眨着眼睛,歪着小脑袋,不假思索地说:“将来要当解放军,当大英雄。”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吉克木曲如饥似渴地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他还未读完小学,就不得不离开亲爱的老师和同学。过了几年,生产队和大队干部发现吉克木曲肯学肯干,爱帮助人,便派他到区和公社医院培训,学习医药知识,回来后当赤脚医生。在大队医疗站,吉克木曲总是热心地给群众看病,还宣传卫生保健知识,从不多收一分钱,受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1976年12月,大雪纷飞,寒气袭人。吉克木曲身穿草绿色军装,胸戴大红花,告别了欢送的父老乡亲,一路风尘,来到北京军区某部山西省太原市94分队,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汽车载着他驶出大凉山,火车又载着他奔驰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大平原上。几天的旅途中,吉克木曲都睁大眼睛,贪婪地看着车窗外的一切:美丽的城市,清洁的大街,林立的工厂,栉比的高楼......他这才知道大山外面的一切是这样的美好,跟家乡的区别太大了。就在那一刻,他萌生了一个愿望:今后一定要把家乡也建成这样。

在部队里,吉克木曲勤学苦练军事本领。他的优异成绩受到部队领导表扬,很快就被选为副班长。他带领战士们,学瞄准,练射击,掷榴弹,搞拉练,抢险救灾,维护当地治安秩序。战友的衣服脏了,他总是帮着洗;战友生病了,他总是热心照顾。一有空闲,他不是看书读报,就是往食堂跑,看炊事员怎样做饭,做菜,喂猪,还问这问那,学着干起来。慢慢地,吉克木曲学到了不少做菜、养猪等知识。不久,他被选为班长,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逐渐地成长起来,塑造出了坚强的性格。

时光如流水,转瞬到了1980年12月,从部队退伍的吉克木曲,身着军服,背着行囊,快步向阔别已久的家门跑去。当看到老父亲从低矮破烂的茅草房里钻出来,站在散发着臭味的猪粪堆旁,伸出黑乎乎的手迎接时,他差点伤心地哭了出来。晚上,吉克木曲躺在过去睡过的木板床上,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内地已经在搞包产到户了,为什么我们这儿的乡亲们依然过者“低矮土墙茅草房,三块石头支锅庄;猪食人饭一口锅,人畜混居将就过;地长杂草盖庄稼,宁愿苦熬不原做;一日两餐烧洋芋,粗布破衣打光脚”的生活?是像老父亲他们那样习惯于命运的摆布,“靠天吃饭”,苦熬下去呢,还是励精图治,用双手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呢?再也不能那样过了!吉克木曲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决心。

第二天天刚亮,吉克木曲就翻身起床,拿出牙刷漱口,舀水洗脸洗衣服,天黑了,还点上松枝看书。父亲不解地问:“你这是干啥子?”吉克木曲耐心地回答:“老爸啊,我在部队就是这样生活的。这叫讲卫生,爱学习。”

面对大雨大漏、小雨小漏的茅草房,人畜混居发出的难闻气味,受过部队几年培养锻炼的吉克木曲实在过不下去了。经过深思熟虑,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咱们搬到山下去,修瓦房住吧!”

父亲被吉克木曲的话打懵了,疑惑地问道:“ 你这娃儿是咋个的?你刷牙、洗脸、洗衣、看书,这些我都不说了,还要修瓦房。祖宗的规矩都给你破坏完了。”

吉克木曲据理力争:“我看汉区的农民,住在宽敞、干净、明亮的大瓦房里,多舒服呀。”

父亲生气地说:“你晓得不?祖宗的规矩是住平坝不好,要生病;瓦是泥烧的,用来盖在头上,不吉利,只有死人才埋在泥里;牛羊不与人共住,会冻死的。”

吉克木曲反问道:“汉区的人都住瓦房,哪点不吉利!”

父亲火了:“开口汉区,闭口汉区,你不跟老子一起生活,就滚出去!”

吉克木曲也来气了:“滚就滚!”

面对习惯了苦熬生活的父亲,吉克木曲怎么也说服不了。但是,部队塑造了他坚强的性格,他一旦认准了创造新生活的道路,就要毫不动摇地走下去。他在山脚下公路边,选了一块地,用民政部门补助的250元退伍费,加上自己在部队积攒的一部分钱,买回5000匹小青瓦,请来师傅,终于修起了一间40平方米的瓦房,从此告别了低矮、潮湿、黑暗、无窗、破旧的茅草房,实现了人畜分居。几年后,他和妻子又修起了漂亮的四合大院,并在周围种上苍溪雪梨、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

吉克木曲一家修起了瓦房,大家都像躲瘟疫一样远远地躲开他,不与他说话。吉克木曲多次请老父亲到他家住几天,父亲也不领情。隔了一段时间,大家见他一家人住进新瓦房,不但没有遭噩运,反而身体健康,庄稼丰收,猪肥羊壮,有吃有穿,才慢慢地同他们说话。吉克木曲见时机已到,就做了两桶黄澄澄、甜丝丝的泡水酒,请父老乡亲来喝酒,给他们讲住瓦房的好处,讲修瓦房的成本和技术要领。大家被他的热诚打动了,都主动修瓦房。

吉克木曲在村民中有了威望,大家便选他当村主任。依波沃村位于美姑河下游,溜筒河上游,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土地肥沃,很适宜种植经济作物。那还是1987年4月,担任村主任的吉克木曲应邀到西昌去参加凉山州个体协会代表大会。开会之余,他在西昌街头闲逛,看见有早熟的大海椒,便花了8元钱买了些海椒回家。

当年报纸对吉克木曲种粮的宣传报道(孙学元 供图)

从没有见过大海椒的妻子问:“这是啥子?”吉克木曲笑着说:“这是早熟海椒,又甜又卖钱呢。我也想种点来卖。”

妻子听了,一把把海椒甩在地上,鼻子一酸,长声吆吆地哭了起来:“你这没感情的东西!买这个能啃两口吗?啷个不晓得给娃儿买点糖果呢!......”。

吉克木曲知道对不住妻儿,便一声不吭地捡起辣椒,剥开晒干。第二年开春后,他从屋檐下取出种子一看,霉烂了。他好不心痛,更舍不得将它一丢了之,便蹲在地上左选右选,好不容易选出几十颗种子,把它种在地里。由于没有经验,当年仅收入现金39元。1989 年,他种的一分地的早熟大海椒,喜获丰收,收入200元,给妻子买回花衣服,给孩子买回糖果,还买回雪白的大米。这一回,妻子笑了,孩子乐了。

吉克木曲何妻子正在浇花(孙学元 供图)

吉克木曲常说;“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让村里的人都富了,才算富。”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1989年,吉克木曲当上村支书后,请大家到他责任地里参观,讲解海椒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把青青的海椒苗分给支委成员和部分农民裁种,不时到他们地里指导除草和施肥。秋后,他们把长得像小灯笼似的海椒运到县城和昭觉去卖,硬是赚了一笔钱。

尝到甜头后,大家都愿意跟吉克木曲一起干。这年冬天,吉克木曲和支委成员,组织村民,冒着凛冽的寒风,改田改土。可冬闲惯了的农民,干了两天后,感到改田改土很难,不愿干了。吉克木曲深深知道,要搬掉一座土石大山很难,但是要搬掉人们群众头脑中的旧思想这座大山,则难上加难。他和支委成员没有气馁,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坚定信心,带头到工地劳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天天刚麻麻亮,吉克木曲和妻子就吃过早饭,把门一锁,扛着工具,来到工地干起来。打石头、抬石头等重活儿,吉克木曲夫妇总是抢着干。渴了,喝一口酸菜汤;饿了,吃一块烧洋芋。他们的手被寒风吹裂了一道道的口子,脚被土石打起了鹌鹑蛋大的血泡,但他们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仍然奋战在工地上。大家被他夫妇和支委成员的忘我精神感动,都早早地来到工地劳动,一冬下来,改田改土120亩。

美姑县依波沃村原党支部书记吉克木曲(孙学元 供图)

开春后,吉克木曲从云南永善县买回杂交稻种,又从汉区请来种田能手教种水稻。吉克木曲和支委成员,挨家挨户地动员村民种水稻。可种惯了旱地的村民嫌麻烦,不愿种水稻。怎么办呢?夜幕之下,吉克木曲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笨”办法,趁天黑打着火把,放水淹了部分村民的旱地。第二天,村民发现地被淹了,告到了乡上、区上、县上,要找吉克木曲打酒喝(赔礼道歉)。县、区、乡领导在了解实情后,给予吉克木曲很大支持。吉克木曲买回10斤白酒,请乡亲们来喝,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大家看到的,我这几年能够挣点钱儿,全靠科技帮忙。你们不是尝过米饭了吗?米饭不是比烧洋芋好吃多了吗?再说,我们这儿光热条件也很适合种水稻呀。你们听我一句话,不妨种来试试吧。”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吉克木曲终于把村民说服了。种田能手先示范后,吉克木曲、支委成员和部分村民,穿着背心,卷起裤管,学着育秧,插秧,施肥,治虫。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一年试种水稻获得成功,亩产达300公斤,种水稻的村民都纷纷请吉克木曲和支委成员到家喝泡水酒,尝新米饭。就这样,村民才慢慢地学会了种杂交水稻,逐步地接受了地膜覆盖、旱育秧等14项科技增产技术。

吉克木曲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他和支委一班人积极发动和带领村民,利用有关部门的补助,集资投劳,建起了一所崭新的砖木结构的村小,又从县文教局请来了教师。经支委会研究同意,他在村民大会上苦口破心地说:“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了文化穷不久,没有文化久久穷。我们这一辈人已经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了,难道还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吃这种苦头吗?村上决定,今后凡获得小学、初中毕业证书的人,分别奖励40元、100元。”1996年,他还拿出上级奖励自己的5300元钱,给全村86名小学生每人买了一套校服,希望他们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将来好建设家乡。

吉克木曲平时不管有多忙,都要抽空去村小看望教师;过节时,还要请教师到家里喝泡水酒,勉励他们在村小安心工作,为培养依波沃人民的后代做出贡献。

彝谚说:“一只羊子过河,一群羊子也跟着过河。”有了吉克木曲的身体力行,依波沃村逐渐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大家都纷纷送子女到村小读书。到1999年时,村小已增加到6个班,有9位教师,在校生13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村里先后有69人小学毕业,39 人初中毕业,有9人考上中专,有的已毕业参加工作。这些,在汉区看起来没有什么,可对美姑彝区来说,是那么的了不起啊!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1996年1月8日,北风呼呼,大雪纷纷扬扬地下过不停。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来美姑县慰问。在依波沃村,他亲眼看到吉克木曲带领全村群众汗流满面地改田改土的热闹场面,又走访了农户,了解到依波沃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后,亲切地握着吉克木曲的手,高兴地称赞依波沃村“干得好啊,是一面苦干的旗帜,是苦干不苦熬的榜样,是大凉山艰苦创业的证明,你们的奋斗精神值得全省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认真学习”,并奖励依波沃村10万元。农行美姑县支行和在美姑县扶贫的国内贸易部的同志积极响应,也向依波沃村捐赠了100吨水泥等物资,支持依波沃村进一步发展。这一年,吉克木曲当造为凉山州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了中共四川省委庆祝建党七十五周年暨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依被沃村党支部光荣地被四川省委授子“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第二年,依波沃村的各项事业继续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吉克木曲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四川省九届人大代表。是年9月,他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聆听了江泽民总书记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高兴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的亲切接见。吉克木曲和村民深受鼓舞。他们继续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风里来,雨里去,战严寒,斗酷暑,改田改土450亩,修建引水渠12000米,修公里,办村小,培养了大量“永久牌”技术人才,发展生产和经济文化。

美姑县依波沃村党支部书记吉克木曲十五大党代会出席证(孙学元 供图)

美姑县依波沃村党支部书记吉克木曲十五大党代会代表证(孙学元 供图)

1997年9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在北京亲切接见美姑县十五大党代表吉克木曲(孙学元 供图)

彝谚说:“头雁领得好,群雁不会乱。”在支部书记吉克木曲为班长的村支部一班人带领下,依波沃村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勤劳的双手”(吉克木曲语),经过近10年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用汗水和心血共改田改土1250亩,实现了自流灌溉;全面推广地膜覆盖和杂交良种等14项种植增产技术,种植了花椒、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木1600多亩,修公路15公里;倡导科学养猪、养羊,还办起村养殖场,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村民发展商品生产,大胆闯市场,把种植的粮食、蔬菜、水果和饲养的猪羊运到昭觉和县城去卖。1999年,美姑县依波沃村实现人均有粮1035公斤,人均纯收入1670元,分别比10年前翻了10倍多,80%的农户成了万元户,最高的7户年收入超10万元,公路通到了村民小组,有5户人家买起了农用汽车,村里有广播站、图书室、卡拉OK厅和电视差转台,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电视机,有19户人家还安装了程控电话,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如火如荼。是年,依波沃村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明星村,还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作者简介

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大学文化,曾先后在仁寿县北斗中学、城埝中学、中农中学和美姑县中学任教,后在美姑县委宣传部、美姑县委党校和美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现任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从事新闻采写、党建和思想政治等基础理论研究,探讨语文教学,专职史志编写、编纂和研究工作。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件(条),获得市州以上写作和科研成果奖励60多次。出版有教育随笔文集《滴水润苗》、地情研究文集《打造跨越发展新高地》《美姑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和散文随笔文集《苦干的大旗呼啦啦》,主编地情文集《青青美姑河》《永远的“亲热”之地》和图志《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地方史志资料《中共美姑县委执政实录》《中国共产党美姑县历史》《美姑县志(1991—2009)》《美姑年鉴》等。

作者孙学元近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学元(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微刊题字:蓝天果(中国文联文代会代表,商务部中欧协会青少年艺委会副会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毛笔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蓝天书画院院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