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民俗】三汇彩亭赋‖刘渠

作者:刘 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03 14:48:39 浏览次数: 【字体:

三汇彩亭赋

刘渠

三汇彩亭,川东奇珍。穷极巧思佳构,灿若仙霞撷英。三月十八,亭子之会;三百年来,约定俗成。州县若狂,气氛胜过节典;民间创制,地方大举而盛。十里八乡,闻说巷院空寂;三江六岸,乐见万众欢腾。

民国三十三年渠县三汇彩亭表演(图片来源:《三汇镇简志》)

亭高丈二,壮汉八抬。前呼后拥,人见人爱。凭四尺方台,架构三五层叠;用五色脸谱,装扮市相百代。盛会如约而至,八方盼表演之期;大地不问浮沉,偏喜爱老少咸集。街道如堵,人人摩肩接踵;翘首张望,常常背负肩骑。鸣锣开道,两厢齐齐让避;高亭闪动,四处惶惶惊悸。车车灯、抬总爷,鱼贯而来;踩高跷、舞秧歌,相次邻比。旱船殿后在望,一字长列拖移。江岸行进,桅林帆影随形;水上观亭,惊艳甘之若饴。江河泱泱,张网以待生计;民众亲水,薪火为之传递。格局有一定之规,表现呈千姿百态。揽月可上九天,潜龙可下五洋。渔樵耕读,巧借艺术张扬;戏曲歌剧,亭上灵动亮相。才子佳人,看去格外稚嫩;士农工商,相较并无两样。

三汇彩亭整装出发(万绍荣 摄)

融铁木缝扎功夫,萃文美力学技艺。惊奇险峻,明器非为淫巧;精绝构思,技艺但求极致。闪闪悠悠,恍若仙童降临;似坠非坠,恰如秋千摇曳。见犹险悬九分,实则安之若逸。艺术样态多元,尤重更新迭替;素材不拘其源流,一亭一台一主题。挞伐假恶丑,借古喻今;弘扬真善美,厚重当世。传说戏折援为用,生活百态皆入戏。珠冠冕旒不时有,青衣小帽也入流。穷则思变,工艺更上层楼;与时俱进,鲜活新篇谱系。

渠县三汇彩亭表演人头攒动,观众如堵(图片来源:《三汇镇简志》)

抬“总爷”、踩高跷等相关节目(渠县民俗协会 供图)

古镇千年,聚汇六县。右牵通南巴,左引万达宣。景佑开埠称三会,雍正置署谓分县。四原辐辏,江上千帆竞流;商贾云集,码头百货如山。土特山货称异,好奇洋货趣玩。店铺相邻紧凑,酒肆茶馆客满。十九行帮分轩轾,结社商会选总管。聚集三教九流,潜行黑白两道。江湖人家青洪帮,游方术士点化盲。走街串巷,高声喊磨剪起刀;望闻问切,凭二指话尽炎凉。镇上特醋酒庄,江中舟楫繁忙;大凡百姓所需,市面不乏膏方。出入匆匆,王爷庙里敬香;祈子禳灾,白塔滩外生放。船工呼号彻幽谷,星星渔火听晚唱。抬亭子遂成民俗,闹码头不同凡响。向阳门蜚声遐迩,承载百年沧桑;三汇镇名重一方,续写渠江荣光。“小重庆”传誉千里,“不夜城”东川未央。巴文化厚植斯土,宕渠魂辉耀是邦。水乡风物,川江号子登台亮嗓。彩亭傲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渠县三汇古镇鸟瞰图(渠县民俗协会 供图)

国家之非遗,风华无代。传承而创新,继往开来。

深植民众记忆的镇前标识——向阳门(李建 供图)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 渠(1958年生,四川渠县人。渠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执行主编,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