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民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剃头过年‖甘元俊

作者:甘元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21 14:09:04 浏览次数: 【字体:

剃头过年

甘元俊

小时候,川渝一带的人习惯性把理发叫做剃头,把理发师叫做剃头匠,并有剃头过年的习俗,代表辞旧迎新和来年平安不生疮害病等多层寓意。

我们大队有个剃头匠,他平时经常走村串户给我们剃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喊他“赵丙成”,所以全生产队乃至全大队没有不认识他的人。

平时什么时候剃头,没有一个固定时间,大人一般也不会“强迫”我们这些小孩子,始终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每次只等剃头匠到我们湾里来,“碰见”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家里,就顺便把头给我们剃了;若是一旦错过,那就只有等剃头匠下次到我们湾里来了后,才能给我们剃头了,即便头发遮住了双眼或“蓬头垢面”的程度,父母也不会很着急的,大不了催我们勤洗头便是。

可是面对每年年底过年那次剃头就不一样了,因为那时剃头匠也要忙于准备过年货,他就不再下乡到湾里来,只能自己选择时间去剃头匠“赵丙成”家里剃头。所以那时,家家户户的父母都特别重视小孩子们剃头过年的事,尤其是逼近年关那几天,父母为激励我们完成剃头过年的任务,不仅会提前“拨款”,并且还会主动提高价位,由平时的剃一个头八分钱提高到一角钱,后来又从剃一个头一角二分钱提高到二角钱不等,有时还会翻倍“拨款”,剩余的钱,算是对我们的奖励,由我们自由支配,不管是用来买鞭炮也好,还是用来买物件来自制“手枪”也好,父母是不会干涉或过问的。不仅如此,父母还用过年的压岁钱(红包)来对我们进行“考核”,凡是除夕之前(包括除夕那天)完成剃头任务的,除夕晚上发的五角或一元的压岁钱就能顺利到手,否则压岁钱就彻底泡汤了。

后来,稍微大一点后我才明白,父母每次如此良苦用心要我们剃头过年,其目的和用意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早一点“改头换面”,以达到“辞旧迎新”的效果后,他们也就放宽心了。

印象中,第一次去剃头匠“赵丙成”家里剃头,是在父亲带领下完成的。去剃头匠“赵丙成”家里剃头,只有不到二十分钟的路程。后来“熟路”之后,每次都是相互邀约生产队或湾上几个相好的伙伴一起去。再后来,他家门前那条小路成了我们上小学的必经之路。

剃头过年,我基本上每年都是选择在除夕那天上午或下午去,一是可以躲过不在家里放牛或干杂活,还有就是因为那天去剃头匠家里剃头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可以减少排队时间。

小时候剃头,仅有两种“发型”供人们选择,一是“光头”,二是“平头”。那时的“光头”,一般属于年幼者和年长者两个年龄段的人的“专利”,像我们这些半大小孩子以及年轻人或中年人,大部分都会选择剃“平头”,但也有极个别的年轻人或中年人,偶尔也会选择剃个“光头”,去大街上溜达一圈,以“展示”其光亮度。当然,难免会引来异样的眼光。

剃头匠“赵丙成”每次在给我剃头前,都会先问我是剃“光头”还是“平头”,我每次都是回答“照旧”或回答“老样子”,他自然也“懂得起”,便会心领会神地回答“好的”。于是便给我围上一根围裙,拿起一把推剪给我剪起头发来。待剃头匠剪好头发后,他又才去一个罐子里或一个铝锅里打一盆热水,先是用皂角将头洗一遍,然后用一根干毛巾将头发擦干,最后才用剃头刀将边幅修剪一遍,基本上每次都是如此按部就班,动作也是不快不慢。

......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家乡一个姓张的年轻人,说是去成都什么美容美发技术学校学习了新的美发技术,然后在街上租了一个比较当阳的门市,开了一个美容美发院,不仅保留了剃“光头”或“平头”的业务,并隆重推介起了新的发型,整个门面室内张贴满了像什么板寸发型、毛寸发型、卷卷发型、背头发型、爆炸式发型、刘海式发型等等海报样图,完全由自己选择。每天去美容院理发或美容的人,不仅有男人,女人也逐渐开始多了起来,之前满大街的“辫子粗又长”很快就变成了“黑头发飘起来”。两年后,街上的美容美发店又多了起来,之前的剃头匠一词也被人们修改为理发师或美容师了。

自从我上了初中后,剃头匠“赵丙成”很少下乡来,我也很少去他家里剃头了,而是去街上美容美发店开启了“刘海式”发型,还时不时来个“二八分”或“三七分”,显得特别“有范”。

后来,我长大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后,到了每年年底,同样也采取过父母当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们一定剃头过年,并说明了为何要剃头过年的寓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家乡剃头(理发)过年的传统习惯一直没有改变。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元俊(四川邻水人,文学爱好者,偶有作品发表或获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