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名胜】朱子义 ‖ 雄奇飞仙关

作者:朱子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08 21:17:17 浏览次数: 【字体:

雄奇飞仙关

朱子义

车出雅安城沿国道318线向天全方向行驶,不足20分钟便进入一处飞岩峡谷,人们自古将这一峡谷雄关称作飞仙关。这里是茶马古道上雅安出城的第一站,也是国道318线由川入藏的第一关。

飞仙关(图片来自网络)

飞仙关位居雅安城北大门,历来为交通要塞。古时雅安城周围有金鸡关、飞仙关、飞龙关几个重要关口,飞仙关就是通向涉藏州县的险要关隘之一。宋人宇文溥写的《新路赋》称:“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形容这里险峻,山陡路绝,行人仅凭绝壁栈道通行。由于过去飞仙关的关内外呈悬崖峭壁,深谷高壑,江流湍急,两岸如刀削斧劈,相传只有神仙才能逾越,故名飞仙关。

飞仙关(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的飞仙关地势至为险要,当然不会有宽阔马路,这里至今关门城堞尚存。对于飞仙关的险要,清人也有诗吟此地:“两岸边欲合,一线水争流,莫为攀援苦,飞仙直上头。”

在飞仙关前的多功峡,相传为夏禹在此治水著功最多而得名。此峡岩壁峻峭,山高谷深,峡中水势汹涌。古青衣水(今宝兴河)、沫水(今芦山河)、徙水(今天全河)、邛水(今荥经河)均汇入峡中,为青衣江中游。

飞仙关的二郎庙历来具有神奇的传说:一说大禹在此疏通河道受阻,以神斧劈山而成;一说李冰父子治水时,二郎担山至此,两山落地而成。唐宋时,此地曾名为“神禹漏阁”,并建有祭祀大禹的庙宇;明初时,又建了二郎庙,也为祭祀大禹、二郎神和李冰父子,直至建国前被毁。现在,沿着游道一路上行,人们在庙里仍能见到早期的石狮、石碑、石柱等物件。二郎庙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遗存,一直是进入涉藏州县的藏汉群众出行祈福的重要场所,素有“进藏第一香”的誉称。现在的二郎庙,是在2013年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中,根据史料记载在原址复建的。

飞仙关二郎庙(图片来自网络)

二郎庙建在飞仙峡谷的一处高地上。登上庙顶的观景台,在这里可凭栏观峡谷风光,可胜览关前壮美全景,可赏飞仙关电站险峻大坝,更可顺着母亲河青衣江的流向将我们的目光延伸至远方。

穿行于盘山的曲径廊道,可细细品味飞仙关景区的历史与人文景观。在这里,对于飞仙关的雄奇与壮美,我们可回味古人的感受,体味这千年不变的自然造化。面对这雄关峡谷,即使我们今天看来,它的文化内涵也是十分厚重的。对于飞仙关,在景区的石碑上可读到明代诗人傅良选的诗:

飞仙天外驭迴龙,

要立灵山第一峰。

好把佛图悬瀑布,

免教白虎肆威容。

而对于飞仙关的险峻,清代诗人徐元禧似乎有更深的体会,他的描述是:

人非插翅谁能飞,

蹑险腾空鸟迹稀。

我是肉仙飞步惯,

天风飒飒欲吹衣。

现在的飞仙关仍然是从国道318线进入涉藏州县,通向世界屋脊的要道,这里车流量大,呈现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可喜的是,早期十分险峻的国道318线,如今已改建成以隧道穿越峡谷,道路已避险要。由于飞仙关隧道的建成,特别是近年来国道351线和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得飞仙关隘的交通变得更加通畅和安全快捷。

飞仙关因其峡谷雄关之美而具有丰富的人文。这里紧挨着天全县的多功乡,史上设置有多功渡。清代时曾有一位诗人到此一游,诗曰:

剑阁西来此险关,磝磝山径费跻攀。

数弓地近分三邑,万派波冲汇一湾。

渡缓每防流若驾,轻舟便得稳如山。

漏天小大今谁补,翘首飞仙缥缈间。

飞仙关优美的峡谷风景,曾吸引不少名人来此。如194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就慕名来此作画,并留下珍贵作品。大千先生不仅在此作有画,还在所画作品上题诗,以描绘这里的险峻奇景。诗云:

《飞仙关》 张大千绘(作者 供图)

孤峰绝青天,

断岩横漏阁。

六时常是雨,

闻有飞仙度。

进入飞仙关,值得了解的当然还有飞仙关桥。飞仙关桥有着辉煌的历史,最早建成的飞仙关桥是钢结构悬索吊桥,现在这里也因有此桥成为“三桥休闲区”。三桥休闲区位于飞仙关镇南面国道318线和国道351线交汇处,所在之地“飞仙驿”正是千年以来“茶马古道”和川藏公路的第一咽喉。为支援进军西藏,解除运输困难,1951年5月15日建成通车的飞仙关桥成为川藏公路上第一座钢桥,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为自豪的“国产”大桥杰作。大桥的建成,让昔日天堑变通途,不仅通入藏地,而且让宝兴、芦山两县交通也由此变得极为方便。

飞仙关桥(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要知道,在川藏公路通车前的1300多年,维系藏汉之间的商贸往来、文化互通的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打通西藏交通线,是西藏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关键。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政方针和日程已从决策到了实施。当年,中央一声号令,10万筑路大军怀着“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的信念,翻雪山,战江河,斗严寒。而且,与筑路同时开展的还有与分裂势力、敌对势力作坚决的斗争。飞仙关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紧建成的。尽管当时国力尚弱,但路桥的建成到今天仍令人动容。

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在桥的塔柱上呈现着两幅楹联,东岸塔柱上是原西康省主席廖志高题词:

劳动创造世界飞仙无险何难克服

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区从此繁荣

西岸塔柱上的楹联系解放军第十八军政委谭冠三题所写:

发挥天才发挥力量战胜困难创造人民幸福

一面进军一面建设解放西藏巩固西南国防

而桥顶横梁上的“飞仙关桥”四个红色大字,为当时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元帅书写。

特别是桥头当年用于守桥的雕堡和岗亭至今完好,时时向人们述说着这座桥的重要。桥上五颗闪闪的红星,映照着飞仙关的繁荣,也印证着革命前辈们的美好展望已经变为现实。飞仙关桥也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仙关桥(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1972年,曾在老桥下游建成一座5孔条石结构石拱桥,替代了钢索吊桥的通行功能。但由于桥面不宽,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通需要,为适应经济建设和交通的不断发展,2014年又新建落成一座更加宽阔的现代化大桥,继续连接和承载着飞仙关两岸的交通历史重任,保障着国道318线车辆的日夜通行。三座桥三段历史,“三桥休闲区”记录了飞仙关的发展与变迁。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朱子义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