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汪毅 ‖ 安岳卧佛 大唐的又一个微笑(下)

作者:汪毅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8月8日) 发布时间:2019-08-09 10:07:37 浏览次数: 【字体:

华严洞左壁菩萨像

千佛寨位于县城三公里的大云山麓。在历史上,千佛寨有“小千佛院”“栖岩寺”“栖霞寺”“栖云寺”等多个美丽的称谓。一路走来,这里的造像纪年最早为唐开元二十年(732),最晚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历时达1200载,故有“一座编年史石刻艺术博物馆”美誉。

千佛寨 一座石刻艺术博物

千佛寨的形制颇像一个椭圆。当顺寨墙而行,才发现它是一个由东向西呈狭长形的天然岩寨,造像分布在南北两岩,造像区长达705米,龛窟多达105处,造像数量有3061尊,竟与敦煌莫高窟自前秦建元二年(366)以来刻凿的佛像数量旗鼓相当。据安岳县志记载,千佛寨的造像始于隋开皇十三年(593),终于民国年间。其间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清,历时之长,集中了数代工匠的才智,艺术风格特征多元,堪称一座摩崖造像博物馆。特别是千佛龛,不仅数量多,而且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沿道而行,首先观瞻的是南岩摩崖造像。这里的石刻巨人,恐怕要首推高达6.2米的释迦牟尼。纵观此处刻像,大多面部椭圆、重额广眉、肌肤润腴、衣纹疏而深、线条粗犷流畅、作跌跏坐,表现出唐代造像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留给人深刻印象的要数第56号窟观音刻像,头戴镂空花高冠,面部圆满,胸缀饰璎珞,腹微凸,腰微扭,像款款而来的丽人,表现出高雅、高贵的气质并富有极强的动势和曲线美,特别是那一双流泻出情和爱的眼睛以及微努嘴所表现的微笑,让人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画笔下的《蒙娜丽莎》,从而将整个注意力投射进它的美中。如果说饮誉“东方美神”称号的紫竹观音是安岳石刻中的第1号选手,那么这尊观音便是受之无愧的第2号选手了。

千佛寨西方三圣像

北岩的刻像,与南岩的在风格上泾渭分明,即多挺肚束腰、衣褶飘逸、璎珞缀身,为五代和宋代刻像特征。第96号龛药师佛经变相是一幅古老的浅浮雕经变图案,源自《药师如来本愿经》。此龛高约4米,宽5.1米,深2.2米,表现了药师十二誓愿的经变故事,据说是中国有关药师佛行化故事题材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摩崖造像龛。龛为长方形平顶,正中禅坐主尊像药师佛,背两侧伸出的亭亭紫竹飘逸浪漫。常见的飞天多为女性,绝妙的是紫竹上竟刻有一对姿态各异的男性飞天。药师佛两侧刻有八大菩萨,周围巧妙地构架了斗殴、诉讼、爬杆、耍蛇、乐伎、杂耍等市井风情图。

千佛寨药师佛经变龛

毗卢道场窟 四川密宗石刻经典

毗卢道场窟,古称毗卢寺,今称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40公里的石羊镇。这里的柳本尊密宗造像,为全国代表性的四川密宗道场,堪称一座“十炼”博物馆,系宋代石刻艺术珍品,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毗卢道场窟全图

毗卢道场窟长14.1米,高6.6米,深4.5米,分上、中、下层及顶壁四层,即把造像从底层地面延伸到凸显于窟外的岩顶(窟檐),保证了造像内容的完整性,体现了因势利凿的科学性。造像以柳本尊“十炼”为主体,兼及丘绍夫妇二女、吏目、走兽、天王、金刚等造像,共45尊。主尊像柳本尊即身佛(毗卢遮那佛)通高4.5米(像高2.9米,座高1.6米),颇显气势。整组造像分四层排列,一气呵成,宛如新刻,精美程度非一代雕刻高手所不能为。“十炼”过程漫长,据该文字记载,所“炼”始于唐光启二年(886)的“炼指”,终于五代天福(复)六年(941)的“炼膝”,历时达55年。

毗卢洞毗卢遮那佛像

佛窟两侧各安排的是护法天王、金刚尊,达丈高。护法天王仗剑威立,甲胄重铠;金刚作撕天裂地状,皆怒目环睛,逡巡左右,凛然卫镇柳本尊佛炼圣地,使佛窟气势阳刚,慑服力强。佛窟中间坐饰金的柳本尊即身像,一缕缕自然光线撒在其脸庞,更显雍容俊秀,慈祥端庄。

除佛窟的主体造像之外,陪衬的诸像凿刻也相当精彩。从佛窟安排的柳氏即身佛与凶悍的天王、金刚像来看,可以发现密宗造像的一些特点。据窟中题记介绍,柳本尊为柳下弃婴,系嘉州(今四川乐山)人,唐末居士,奉佛法,承袭了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以苦行修炼创立教统,宣传“修诸苦行”“转大法轮”。前蜀皇帝王建对它十分尊崇,曾“遣使褒奖”、叹服过他的“大悲心”、召见过他,并封他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这些褒奖,奠定了他成为瑜伽派祖的密法地位。自此,四川地区(特别是川中地区)佛教密宗盛行一时,使密宗造像题材具有了地域性、特殊性、唯一性,呈现了与北方石窟在内容上的重大差异,竖起了独具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密教石窟造像的里程碑,堪称中国晚期佛教石刻艺术的经典之一。

紫竹观音 值得永恒赞叹的雕塑

与毗卢道场窟相邻的一尊美神,便是紫竹观音。它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可是当地群众却昵称为“跷脚观音”,学者誉之为东方的“阿芙洛蒂德”。

紫竹观音头戴繁密贴金天冠,冠中镶嵌化佛,蛾眉上竖,凤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闭,上身穿着短袖薄袈裟,下身彩带紧贴于腰腿之间,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它坐在一张长约3米的弧形荷叶上,上身微向左侧,两手佩戴膀圈,左手抚撑叶面,亮一双秀美赤脚;右腿弯曲踩于叶面上,右手挽放膝头,五指自然下垂;左脚悬于莲台下,轻轻踏着莲花蕊。其背后两侧刻有的象征南海普陀山紫竹林的紫竹葳蕤摇曳,使紫竹观音在恬静中显微动之势,彼此相得益彰。

紫竹观音

紫竹观音悬坐于石窟中,头微低,略俯视,像在观水中之月,颇显悠闲。它上身穿着短袖薄袈裟,袒胸露肘,璎珞像虬曲而下的几绺金色瀑布,翠环网坠于胸腹,下身彩带结一绣花轻薄如蝉翼的长裙,裙角、褶纹飘逸如风中柳枝,略曲的手指像五枚丰满的豆荚,指端置于莲台宛如搁在古筝上,弹奏着优美的古典乐曲,是《渔舟唱晚》《阳春白雪》《金蛇狂舞》,还是《梅花三弄》?

紫竹观音的体型建构并非全系浮雕,所戴的冠以及右手臂、荷叶、莲,甚至巾带均取镂空雕技。所坐的莲台与足踏的莲蕊间也镂出了大量空间,再以肩搭的帔巾相连接,既减轻了巨石的重力,又使人们体验到镂空所呈现出的半虚拟美。特别是那镂空的冠,简直就像是一幅精妙的苏州刺绣品,每一细小纹路都产生出最大的装饰效果,并构成了雕刻艺术家理想中的境界,体现了工匠们创作的自由精神。紫竹观音不仅正面诸部位呈镂空状,而且颈后至后脑亦为镂空。这全仗雕刻家利用力学原理,通过后臂和头后石枕形成两个支撑点贴于石壁,既减轻了头后摩崖的重量,又体现了无处不追求镂空之美的独运匠心。

华严洞 宋代石刻艺术绝唱

华严洞在距县城约50公里的赤云乡(今石羊镇)境内。对于其规模,清道光本《安岳县志》“洞横直四丈许,高三丈”的记载。该古洞仙迹,洞门《装功德记》有“乃周昭遗迹”的记述,距今逾千年。

步入石洞,举目而望,窟顶圆圈内刻有硕大的“唵”字,即藏传密教六字箴言之一。此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呈矩形状,造像达159尊。大足宝顶圆觉洞是大佛湾最大的洞窟造像,被誉为“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甚至有的学者奉它为“我国宋代雕刻艺术的高峰之作”。想不到这个“艺术之冠”和“高峰之作”,竟与安岳华严洞在形制、布局、内容、精工上几乎如出一辙,堪称姊妹窟。两相比较,一是安岳华严洞(高6.2米,宽11.1米、深11.3米)比大足圆觉洞(高6米,宽9米,深12米)略大,气势略显宏伟。二是安岳华严洞取材于《三圣圆融观门》,造华严三圣像和大乘菩萨10像;大足圆觉洞取材于《圆觉经》,造“三身佛”和十二圆觉菩萨像,以体现圆觉的最高、最圆满境界。由此可以说,安岳华严洞是大足圆觉洞凿刻的蓝本,两者珠联璧合,堪称中国石刻艺术天空中一抹美丽的晚霞。

华严洞正壁的华严三圣座像凿刻于仿木石供桌上,显巍峨之势。三圣像是中唐以后形成的特异造像,据《三圣圆融观门》解释:“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菩萨是也。”由此可以确定,中间禅坐着的主尊像是毗卢遮那佛(如来)。它双手于胸前作智拳印,作讲经说法状,体现了作为佛祖的居间地位。左边是跨青狮的文殊,右腿弯曲,左腿轻踏莲蕊;右边是骑白象的普贤,左腿弯曲,右腿置莲蕊,对称感颇强,烘托出了毗卢遮那佛的核心位置。

华严三圣像左右两侧禅坐的各五尊菩萨像,它们与毗卢遮那佛两侧的文殊、普贤合为“十二圆觉”菩萨像。如此题材表现,或许与当时流行《圆觉经》有关,或许是为了满足信众者的憧憬“觉行圆满”。诸菩萨像通高4.1米,加上底座的仿木石供桌,颇显高度。左边刻像依次为金刚藏菩萨、清净慧菩萨、辨音菩萨、普觉菩萨、贤善菩萨,右边依次为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业障菩萨、圆觉菩萨。其坐姿颇为别致,或两腿皆盘,或单腿相对而盘,以此掩蔽座台,让人感到古代工匠考究刻像对称美的良苦用心。

华严洞辨音菩萨像

诸菩萨皆头戴款式异样的繁密花冠,面像各异,胸前杂饰璎珞,脚踏莲台,海浪轻浮,饰带如曲铁盘丝。特别是辨音菩萨尤其华美,头顶宽大帔巾,不见丝毫离尘出世的仙佛之气,倒更像人间温柔尔雅的新娘,给人以真挚无邪的相悦和尊敬感。驻目于此,每一位欣赏者都会怦然心动而抽出相思相忆的“丝”来,或体验“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美,将满腔情愫融消在浩渺时光的追溯中:补天的女娲、填海的精卫,还有岩石的层次、智慧的力点,以及一代雕刻艺术之绝唱……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8月8日第9版)

文/图:汪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19年8月8日)
终审:朱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