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旅游>详细内容

【文化旅游】“红”与“绿”的深度融合研究——以四川通江为例‖李德明

作者:李德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01 15:41:04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3期

“红”与“绿”的深度融合研究

——以四川通江为例

李德明

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被誉为“红军之乡”。境内主要革命遗(旧)址、纪念建筑物多达147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同时,通江县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县,林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03.39万亩,居巴中县区之首,占县城面积的58%,森林覆盖率64.97%。近年来,通江县荣获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省教育系统研学旅游教学基地以及“全省绿化模范县”“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屏障重点县”等称号。近年来,通江县立足“山水画廊·秀美通江”形象定位,持续打响“川陕苏区首府”文化名片,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5块金字招牌,加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对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文旅共赢以及促进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一、彰显特色,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

对通江县而言,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就是红色文化。追忆峥嵘岁月,80多年前,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战,血染山河,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英雄业绩,凝练成伟大的红军精神。1934年11月1—9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乡(今毛浴镇)召开党政工作会议。为进一步发扬红四方面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会议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16字军训,这是红军精神的集中体现。诞生于川陕苏区的红军精神是党和人民精神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在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无数红军将士和优秀巴山儿女长眠在这块土地上。通江县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和中心,当年总人口23万余人,参加红军和脱产的地方武装就达4.8万人,投入运输力量约150万人次,提供军粮5000万公斤以上,造就傅崇碧、何正文、陈彬等10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今天,硝烟已逝,松柏常青,英灵永存。

新时代,饮水思源。如何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突出“红色”这个主题,通江县首先从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着手,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古田、井冈山等地学习考察。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高标准完成《通江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川陕苏区王坪旅游区总体规划》等12个重点规划编制,为全县旅游发展勾画出蓝图。

错位发展是通江县全域规划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特色。以创建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提档升级,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以空山战役纪念园、诺水河地质公园为依托,开发避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区;以毛浴古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兴隆、春在、广纳等地发展现代农庄、田园综合体,打造水上休闲旅游区;以银耳产业园、龙池谷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依托,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区;以诺水河景区、川陕苏区王坪景区为两大核心景区,分别形成世界遗产旅游产业集聚区、现代森林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红色体验旅游产业集聚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目前,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省级资源质量评审;诺水河成功创建为世界地质公园,唱歌石林获评4A级景区;累计建成新华村、渔池村等23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域旅游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诺水河景区依托米仓古道文化、秦汉文化、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巴山背二歌”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深化推动文旅融合,持续提升景区品质内涵,实现景区由自然风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森林康养、文化体验游等转变。按照“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总体定位,加快实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核心区整体提升工程。其他A级景区坚持“一区一策”,重点加强景区内地名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推进村史馆、非遗工坊、传统基地等项目与旅游景区一体化建设,突出互动、参与、体验性。利用旅游景区景点、游客集散中心、巴山民宿、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载体植入文化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二、林业生态,营造康养产业环境

通过21世纪初以来的发展保护,通江县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现有空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川诺水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五台山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诺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四川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四川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四川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自然遗产,较完备的生态系统初具规模。

境内空气清新,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依托森林植物群落生长的生态有机产品达280多种。目前,全县规模发展核桃13万亩、青花椒6万亩、杜仲1.1万亩,林下经济总面积突破200万亩,通江银耳、空山核桃、巴山银杏等驰名省内外。通江自然景观独特,风光旖旎,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成功创建国家最美森林小镇1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省级森林康养人家4个,其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获2018“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诺水河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沙溪镇王坪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近年来,通江县编制完成《2019年森林康养年度规划实施方案》,新建康养步道23公里,生态停车场5000平方米,培育康养林3. 4万亩,改扩建康养房3000余平方米;成功创建通江雪岭乡村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通江县裕德源和方山田园乡村酒店省级森林人家2个,打造宏发休闲山庄、诺水河田园山庄、兴隆乡村农家乐和元顶山庄县级森林人家4个。同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意见,在铁佛镇8个村规划发展楠竹产业,现已规模栽植楠竹300亩,成为全省17个竹业风景线建设项目县之一。

三、优势互补,倾力建设全域精品

如何加快红色生态旅游优势互补、提档升级?通江县通过实行全域配套,让“龙头”强起来,让环线“动”起来,让旅游“靓”起来。

做强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高品位建设县城、王坪、空山、毛浴“四大精品景区”,打造县城—王坪—空山、毛浴—至诚—王坪、县城—春在湖—毛浴“三条精品线路”。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王坪烈士陵园为重点,以毛浴、永安、两河口、空山为节点的红色旅游带,让“龙头”强起来。

“串珠成链”。狠抓旅游交通建设,全力支持巴万高速、镇广渝高速建设,提升县域旅游大环线和围绕县城周边的旅游小环线,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开通旅游客车专线,完成王坪红色旅游环线等多条红色旅游道路建设,基本实现A级景区快速串联,让环线“动”起来。

连线成面。以县城为中心,沿大通江河打造全国党性教育基地、全国知名红色生态旅游区。大力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完善交通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巴山民宿建设,提档升级沿途风貌,丰富休闲娱乐项目,推动大通江河流域形成一个大景区,让旅游“靓”起来。

通江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做好全域文章,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把全域作为旅游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使旅游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通过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大力促进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文旅融合,凸显“红”“绿”亮丽名片

通江县城突出主题文化布局,根据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建成特色文化旅游街区2个、文化休闲娱乐区2个,将城市变为可赏、可游、可读的居游共享空间。

通江县坚持全域联动,在突出红色的同时,推进文旅融合向高质量发展迈步。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718.6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6.31亿元,完成20余次旅游节事(庆)活动,其中先后到成都、遂昌、重庆、延安等开展6场次推介活动。一是先后参与、指导茶旅文化节、油菜花节、芍药花节、清明祭拜红军英烈、巴人文化节、国际博物馆日、国际旅博会等节事活动。其中,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直播“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朝闻天下》10分钟报道《探访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9月30日是我国法定烈士纪念日,2021年这天四川省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隆重举行,省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与各界群众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深切缅怀先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激励全省上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二是组织县内文旅企业参加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和巴中市首届文旅商品创意大赛等多项赛事,通江县“银耳面膜”“通江椴木银耳”分获金奖,蜀绣、亚雪剪纸、巴山竹编等文旅产品分获银奖和铜奖。这是近年来通江县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并重,紧扣“立足定位,对标要求,红色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高质量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

通江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建成集文创产品开发和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于一体的“红城映象”,累计开发旅游产品100余种。以大巴山干部学院为载体,开发祭拜革命先烈、重走红军路等研学旅游活动,累计接待各级党性教育培训班10余期。以传诵红军故事、传承红军精神为抓手,创新开办“四讲四赛”乡土综艺节目,激励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农旅融合是通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围绕“红色、绿色、有机、富硒”金字招牌,加快推进银耳、茶叶、中药材等“六园”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成一批以新华村嘉年华农耕文化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以王坪全国中医药博览园为代表的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等。

五、“红”“绿”深度融合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旅融合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主要领导牵头、部门有效联动、社会协同推进文旅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研究部署,推进实施“文旅+”战略,促进旅游业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措施。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旅游产业融资产品,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文旅产业发展。强化土地支持,用好用活国家支持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探索实施点状供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结合“巴山优才计划”,重点引进高级饭店行政管理、会展商务与节事组织、景区规划与项目策划、电子商务与现代服务、高级外语口译等旅游高端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不断提高全县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把旅游促进就业纳入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举办全县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以赛促训。联合人社、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开展文旅行业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大力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技能。

(四)进一步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重点的区域交流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强化区域联动。突出红色文化发展研学旅游,将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打造为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以大巴山干部学院为载体,承接省内外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等到通江县开展党性教育和研学旅行。构建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巴人文化艺术节、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品投资洽谈会等平台的作用和影响力;打造精品线路,加强与重庆、陕西以及省内广安、南充、广元等周边县(区)的合作,串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同打造“红岩精神,伟人故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德明(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