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非遗】兴文民间耍锣

作者: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27 15:20:10 浏览次数: 【字体:

 早在清朝康乾年间,川南民间各地就已盛行耍锣,不管是大富家族,还是庄稼汉子,闲暇之时都乐于聚在一起,以演奏耍锣为乐。许多家族都拥有自己的耍锣队伍,随时随地都可扎起场子进行演奏,斗斗技法,看谁演奏得更干净利落,看谁演奏的曲谱多。

 耍锣,也是人们交朋结友、交流感情的一种手段。

 1890年,现属于兴文县五星镇的李贵庭等人从泸州学习了民间耍锣,传入兴文县,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引领群众文化生活的主流娱乐活动。

 耍锣演奏的乐器,由堂鼓、大锣、大钵、马锣、苏钵五种组成。演奏者由5人组成,演奏主要形式为围场演奏,半圆形围坐,堂鼓手居中,掌控演奏,大锣手、大钵手分坐堂鼓手两侧,马锣手及苏钵手又分坐两侧边缘。也有行走中演奏的,堂鼓手在前,大锣手、大钵手并行其后,再次是马锣手、苏钵手并行紧随。

兴文民间耍锣(兴文县地方志办 供图)

 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兴文县耍锣爱好者陈良义、陈远强、刘志均、彭传义等人于2013年5月1日起开始筹备,宣传动员耍锣爱好者近一百人,成立了首届兴文县民间耍锣协会。

兴文县民间耍锣协会成员(兴文县地方志办 供图)

 2016年12月,兴文民间耍锣正式被列为“第五批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耍锣文化进校园,兴文县共乐镇东阳小学作为启动点,开展课余培训和暑期专门培训,对非遗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耍锣文化进校园(图片来源:宜宾日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兴文县委党史研究室(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兴文县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