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四川民俗瑰宝:大竹竹唢呐

来源: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0-19 21:06:31 浏览次数: 【字体:

最四川的声音,走进达州大竹竹唢呐,让你听醉美的声音

竹唢呐,顾名思义,乃竹制而非木制的唢呐。四川省大竹县盛产竹,竹唢呐乐器在公元700年就已在当地流行开来,至今已有1300多年演奏历史。2008年,大竹竹唢呐制作与演奏技艺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源

公元700年以前,大竹人的娱乐除了唱唱山歌外,几乎没有别的活动形式。恰在这时,乐器唢呐传入巴蜀,大家因好奇纷纷跃跃欲试。然而一般的唢呐却比较昂贵,聪明的大竹人便凭借当地多竹的优势就地取材,仿照木唢呐形状,用竹子制作。最初,人们在给竹管确定孔距时,完全凭个人感觉,以五根手指关节的长短在竹管上比划而定。所以,竹唢呐产生之初,发音并不准确。随着漫长的制作和吹奏实践摸索,人们才慢慢能够准确定位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同时,吹奏技巧也逐渐达到娴熟。

二、形

制作唢呐须精选竹节短、竹壁厚、不易开裂且共鸣好的“罗汉竹”,并依其长短大小,分为“头膛杆子、二膛杆子、三膛杆子”。有意思的是,现代的木唢呐多为八孔(正面七孔,背面一孔),七声音阶定音;而竹唢呐为六孔(均在正面),五声音阶定音。唢呐手们称八孔唢呐为“新杆子”,六孔唢呐为“老杆子”。由此,似可推想,古时传入巴蜀的唢呐有可能是六孔唢呐。杆子前端扩音的喇叭,是唢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竹唢呐的喇叭是采用当地产的黄竹,剖为蔑丝,编织成喇叭形状,再刮灰、上漆而成。当地人为其取了一个质朴的名字:“蔑篓篓”。竹唢呐的“哨片”是选用当地产的燕麦制作而成,俗称“麦草”,亦叫“叫口”。这“麦草”的厚薄、老嫩、大小,会直接影响竹唢呐的发音。所以,其采摘、制作颇有讲究。



三、神

竹唢呐可独奏、齐奏、合奏,然最常见的是,两枝唢呐主奏、3-5人的锣鼓伴奏这样一种组合形式。婉转的连音、欢快的吐音、令人着迷的花舌、使人遐想的萧音、以及滑音、颤音、 叠音、垫音、人声、鸟鸣,在唢呐手们的演奏中,兴之所致,运用自如。唢呐高手能同时用口吹奏两支唢呐,用鼻吹奏两支唢呐;有的高手甚至用口吹奏三支唢呐,亦或用口吹奏两支唢呐的同时,再用鼻吹奏一支唢呐;更有甚者,不仅能用口同时吹奏四支唢呐,而且能同时用口、鼻各吹奏两支唢呐,听之惊叹,望之震撼。



四、魂

经年累月,竹唢呐仿佛融入了大竹人的血脉。每逢节日或红白喜事,当地人都喜爱竹唢呐演绎。因此,县内唢呐班子众多,巅峰时期更是村村有唢呐班,社社有唢呐手。他们或演奏于祝寿之厅堂,或献艺于婚宴之院坝,或表演于节日之舞台。无论喜庆亦或哀伤,人们总是钟情于它。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大竹唢呐留下了大量曲牌。有威武雄壮的《正堂牌子》《将军令》,有喜悦欢快的《花草落音》《小句子》;有一本正经的《公堂》《反公堂》,有活泼生动的《麻雀闹林》《老鸹打架》;有抒情典雅的《凤凰展翅》,有诙谐风趣的《打耗子》……无论什么场合,大竹竹唢呐都有对应之曲。经典之曲犹在,创作之曲亦不断。当代唢呐人也在传承大竹唢呐的同时,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



大竹竹唢呐近年大型活动

2005年,参加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雅安主办的国际旅游节暨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开幕式。

2007年,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民间艺术摄影颁奖仪式开幕式。

2008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组专门到大竹县拍摄竹唢呐特技演奏,并于4月28日在乡土栏目中以《竹林深处寻高人》为题讲诉展播了竹唢呐的特技演奏。

2009年,中央电视台数字频道到大竹县拍摄竹唢呐的制作全程,同年8月18日,山东电视台邀请唢呐特技演奏人员到北京一展风采,9月25日在山东电视台中华达人栏目中播出。

2010年3月,在丹棱举办的唢呐群英汇上大竹竹唢呐特技表演夺得花式奖。

2011年11月,参加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闭幕式。

2012年7月,参加央视四套百集古镇栏目组的录制表演并播出,同年11月参加央视四套北纬30度《远方的家》栏目组的拍摄录制。

2013年,参加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4年2月19日,台湾中国电视公司专程到大竹县拍摄竹唢呐表演。

2015年4月24日,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大竹》竹唢呐再展英姿。11月19日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农产品博览会。

2016年6月29日,参加四川省林业系统庆祝党的生日演出获二等奖。

2018年9月23日,参加四川省第二届村长论坛表演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大竹县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