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中国傩戏的“活化石”:广元射箭提阳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05 19:32:04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傩戏的“活化石”

广元射箭提阳戏

射箭提阳戏是中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传统傩戏品种,是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原始古朴的戏剧形式,长期流传于广元市元坝区射箭乡一带。射箭提阳戏历史悠久,特征独具。它由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其演出形式十分独特,有三十二天戏和三十二地戏,行当分生、旦、净、丑,只有击乐,没有弦乐,整个唱腔主要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和山歌,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特征。

一、基本情况

射箭提阳戏传承历史悠久,因地处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故里——广元市昭化区射箭乡而得名,现已进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相传,当年唐朝天子李世民梦游地府时,亲眼目睹人们在阳世作恶而在阴间接受酷刑的惨状,便决心创立一种规劝世人向善积德的愿戏,这便是射箭提阳戏的源起。它自清代乾隆四十六年传入射箭乡龙江村的李家嘴,距今已有十二代嫡系传人。其特征独特,内容丰富,被称做“中国傩戏的活化石”。

射箭提阳戏主要分布在射箭乡及其周边的川北地区。

射箭乡位于广元市昭化区西部,距昭化区人民政府所在地39公里,嘉陵江纵贯全境,平均海拔高度560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中低山丘陵地区,四季分明,生态良好,百姓世代农耕,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信息闭塞。这里的人民纯朴善良,能歌善舞,虔诚地追求自由和幸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射箭提阳戏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和社会环境。

(一)演出形式

射箭提阳戏又称花花愿戏,是由酬神、娱人的傩祭、傩舞发展而成的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民间活动,是一种既原始古朴又独具特色的戏剧形式,种类繁多,剧目丰富。它信奉道教,演出时由提线木偶、面具、人三种混合演出,有别于中国其他一切傩戏,具有最独特的艺术风格。

射箭提阳戏开坛演出时,舞台设置简易,底幕正中上挂“三清图”,即玉清、太清、上清,下挂“三圣图”,即川主、土主、药王,两边耳幕左右各挂一幅判官和小鬼图。舞台底幕正中有一张大方桌,桌上设有香案,一对大蜡,三柱长香,清油灯一盏,另外台上挂上两盏“满堂红”,即两个土碗,里面倒上清油、每个碗里用棉纱做三个灯芯,成三角形,点燃做照明用。

演出分三个部分:一是开坛,即请神。坛主净手后,焚化纸钱,燃放爆竹,鼓乐起鸣,然后跪在坛前叩首礼拜,嘴里默念咒语,望其菩萨保佑,驱除妖魔鬼怪,答谢施主的酬愿。二是娱人,即演戏。三是送神,即恭送神灵回归天界。其请神和送神都属道教的祭祀活动。

射箭提阳戏的演出分天戏和地戏。

天戏即神仙戏,主要是木偶表演,它是表现一个神的世界。天戏共有三十二戏,四十二像。有包括赶马童子、小鬼(一双)、大鬼(一双)、钟魁、判官、土地、走马仙官、祈世郎、牢子(一双)、判子、川主、土主、药王、领牲(一双)、梅花女(一双)、文昌、巡布官、绣珠童子(一双)、黄氏女、柳青娘、陈公(一双)、合伙二仙、关公、韩信、寿星、二郎、大伯、二伯、三伯公婆、僧道二仙、杨氏老爷、屏风小姐(一双)。三十二天戏全是用提线木偶表演,木偶大小一般在一尺二左右,只有川主、土主、药王、文昌略大一点。

地戏共三十二戏,分折子戏和大幕戏、文戏和武戏。《姜子牙挂帅》既是折子戏也是武戏;《联花》属文折子戏;大戏有《孟姜女》,人和面具同台演出。一般大愿唱三天,小愿唱一通宵,施主不仅要给钱,还要给食物和其他物品。

(二)主要剧目

三十二神中,各有任务与作用。如川主、土主、药王(合称“三圣”)供奉为坛神,临坛赐福:土地打扫坛场,佑护当方吉祥;大鬼、小鬼、判官、钟馗驱赶不祥;大伯、二伯、三伯公婆净坛祈福,为主家进财送宝。二郎神则清宅、扫荡,驱妖逐魔。至于三十二地戏,乃是一个泛指数,并不一定为三十二出戏。依戏班所存宣统元年六月十九日手抄本《地戏全集》所录,其戏主要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另以1989年一台演出程序中,前面有《灵官镇坛》《姜子牙挂帅》《童子赶马》《出土地》等,后面均系孟姜女的故事。据戏班人士说,演出时,为适应愿主要求,常在仪式程序中插演一些娱人剧目。常演剧目有《安安送米》《湘子渡妻》《驼子加门》《渡金滚灯》以及钻火圈、上刀梯等巫术特技。

射箭提阳戏的演出陈设也有特别规定,必须设置香案坛场。坛场用一块幕布隔作前后台,前台正中挂“三清”与“三圣”神图。而天戏(提线木偶)表演区,则在案桌上方置一长三尺、高二尺的长方形布框,为木偶表演区。届时,人在“框上”(幕后)操纵木偶,表演“三圣登殿”“关(公)韩(信)镇坛”“二郎降孽龙”等“天戏”。

(三)表演道具

射箭提阳戏有固定的演出乐器,只有击乐,没有弦乐,击乐中有马锣、圆鼓、大钵、木鱼、长号(唢呐型)等,没有固定的指挥乐器,根据曲牌和演出唱腔的需要,一般是钩锣领打。它的道具、面具及服装精美,面具根据人的脸部、凹凸部位雕刻而成,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使面具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艺术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屑艺术珍品。道具服装有关公刀、枪、棍、锏、鞭、背旗、令旗、道衣、道帽、猴衣等。

(四)道教戏剧

射箭提阳戏戏班,俗称端公班,信奉道家学说、礼仪。掌坛师必由授过职的道士担任。该傩戏长期流传于边缘山乡,封闭性甚强,所以,几百年来仍保留着人神同台、提线木偶、面具和涂面化装,巫师法事与戏剧表演共存一台的古老传统演剧模式。

提阳戏既是一个道教祭祀仪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演剧方式。它的演剧形态包含3个组成部分:提线木偶,表演神的世界;掌坛师,代表人神相通的使者,主持请神、祭神、送神的祭祀仪式;演员(瑞公),头戴表示角色的面具或涂面扮演各种人物,演出戏剧。这3个部分统一组合在祭祀还愿的仪式之中。

二、文化遗产

射箭提阳戏属传统民间文化,在整个中国傩戏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一直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关注,对射箭提阳戏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1989年4月,四川省在广元召开傩戏研讨会,来自贵州、云南等省18个地市州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们前往射箭考察,并在皇泽寺女皇山庄观看了提阳戏演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它是古老的传统艺术瑰宝。四川省电视台、峨嵋电影制片厂专题拍摄了射箭提阳戏,并进行收集研究。

1989年11月,日本广岛大学教授大木康,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东方宗教戏剧研究所诹访春雄在中国傩戏研究会会长曲录一陪同下,亲临广元实地考察射箭提阳戏,作出高度评价。

1995年10月,日本专家前田宪二一行9人在国家文物局及省、市文化部门领导陪同下,亲临广元考察射箭提阳戏,给予高度赞赏。

1992年11月,台湾地区国立政治大学教授李丰懋、周逸昌前来广元考察射箭提阳戏,认为射箭提阳戏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颗璀璨明珠。

人民网等国内外网站均有介绍射箭提阳戏的专题文章。射箭提阳戏先后被收入《中国戏曲志》《四川傩戏志》等专题志书,影响深远。

射箭提阳戏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传承最正宗、内容最丰富的傩戏品种,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发掘、保护射箭提阳戏,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射箭提阳戏正重放异彩,一饱海内外观众的眼福。

三、传承保护

2014年11月,射箭提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布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明确广元市昭化区文化馆为射箭提阳戏项目保护单位。

2022年2月,射箭提阳戏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广元市昭化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