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

发布时间:2017-01-16 21:51:00 浏览次数: 【字体:

0471620a34604018bda5b31737d803f2.png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概述

四川是中国最早开发利用煤炭的地区之一。荥经县曾家沟、大邑县五龙战国墓葬中曾分别发掘出八柱形炭精发笄2件和正方形六面体炭精1件,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的《山海经》有四川煤炭产地的记载。《山海经·中山经》云:“岷山之首,日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日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专家考证,石涅就是煤炭;“女几之山”在今什邡、大邑县境内,“风雨之山”在今通江、南江、巴中一带,这些地方都是煤炭产地。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曾派人在今彭县通济、思文等地开采煤炭。唐宋时期,四川煤炭开发利用已相当普遍,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广元、重庆、彭县等地已用煤炭烧瓷、煮酒和熬盐,彭县、崇庆等地开始生产煅炭①(①煅炭,俗称岚炭,系焦炭之雏形。);清《嘉川镇志》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镇有十里煤场,千吨肥山,百舸争发,暮集朝散之运煤景象。”

明代,四川商品经济活跃,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资本的抬头给予煤炭行业很大的刺激,特别是与燃料密切相关的陶瓷业、盐业、砖瓦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使四川采煤业的发展有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威远捞草沟、远槽门、厂湾等地开拓“梅花吊洞”式立井采煤,用木质辘轳提升到地面,通过河道运煤到自贡熬盐;泸县等地除烧焦外,还提取硫磺、煤油。清代,四川成立矿务局,始有煤炭管理机构。清政府为控制税收,实行执照制度,煤矿由招商承办,领取采矿权即能办矿,四川煤炭开采的范围更大,地域更广。特别是盐业的兴旺为煤炭生产提供了较大市场,地主、豪绅和资本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不断涌入煤炭行业,因而在资金筹集、经营管理等方面有较大改观,逐步从零星分散的小煤窑发展成为集中生产的股份有限公司。煤矿开始改进生产技术,少数矿井引进外国机器,使用蒸汽机械排水、提升和黑火药爆破掘进,利用废弃巷道、木质风包通风等,但对新技术的消化尚有不少问题,资金不足而无法购置大量机械设备,仅能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外国资本集团也伸向了四川的矿产资源,以英、法等国为首的外国公司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开采四川煤炭的合约,同时又直接与地方官员、商人,甚至少数民族上层订立合同,私自开采四川煤炭。英国人立德乐向清政府取得江北厅龙王洞等地煤矿开采权,建立华英合办煤铁股份有限公司,修筑运煤铁路,除大肆开采龙王洞五窑六厂煤炭外,又私自扩大矿区,企图违约开采石牛沟煤炭,延伸20余公里。四川商民、官商激于爱国热情,纷纷兴办煤矿,其中1904年成立的江合煤矿公司是一家影响较大的企业。在全国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下,江北、巴县人民展开了收回路矿主权的斗争,江合煤矿公司收买华英公司所有开矿权及全部设施,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掠夺四川矿山开采权的一次重大胜利。

民国时期,四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但外受帝国主义压迫,内受封建主义桎梏,前进的道路障碍重重。1934年以前,四川处于军阀混战和割据之下,各系军阀为巩固地盘、扩充实力的迫切需要,也在自己的防区内提倡实业,发展经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金融资本控制当地民族工业企业,或开办新的企业。一些官办、商办、官商合办和集资兴办的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日益增多和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华东、华中地区250多家工厂迁入四川,煤炭需求量急增。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煤矿工商管理条例》,规定“经济部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将战时必需之各矿业收归政府办理或由政府投资合办”。经济部设燃料管理处,对全川煤炭行业及其产品实行统一管制和统一分配、统一供应,先后投资开办南桐、建川煤矿,并帮助天府、三才生、嘉阳、威远、东林等煤矿扩大生产能力。四川省政府派遣矿冶技术人员分赴各煤矿指导,帮助解决矿井排水、通风、运输、照明等技术上的问题,督促江合、天府、宝源、燧川、石燕、东林等煤矿增加产量。矿井开始布置运输大巷和采煤工作面,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使用蒸汽机械,矿工用土电瓶矿灯替代亮油壶照明,使全省煤炭产量逐年上升,1946年达296万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和入川工厂陆续迁回原址,煤炭需求量减少,加之通货膨胀,到1949年,全省煤矿倒闭689家,煤炭产量下降为201万吨,四川煤炭工业处于严重的困窘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6年,西南煤管局接管南桐、东林、天府、华安、威远、嘉阳、广元、永川、沙盔岩等煤矿为国营和公私合营煤矿,对其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包工把头制度,按照“管理民主化”和“经营企业化”的原则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组建西南煤田地质勘探局、重庆煤矿设计院、重庆煤矿基建局,兴办重庆煤矿学校、重庆煤矿技工学校;在对旧有煤矿进行改扩建的同时,投资兴建中粱山、鱼田堡、曾家山等13对矿井;改革开拓部署巷道布置和开采工艺,添置更新机电设备,推行直线长壁采煤法,改进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井下铺设轻便铁路,用架线电机车运输。各煤矿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建立安全监察机构和管理制度,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生产活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安全技措工程,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劳动保护与保险,对接触粉尘的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兴建职工住宅、食堂、澡堂、医院、子弟校、俱乐部、体育活动场所等,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改革职工工资制度,推行经济核算,实行计划管理,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调动了广大职工当家作主人的积极性,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1957年,四川原煤产量达773万吨,是1949年的3倍多。

1958年,在国民经济“大跃进”的要求下,四川煤炭工业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形势。在“以煤保钢”、“煤炭先行”的口号指导下,数万人上山挖煤,采取“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矿井简易投产,遍地开花,原煤产量猛增至2028万吨。1960年,全省各行各业和人民公社开办的小煤窑达3.6万多个,遍布104个县区,原煤产量跃增至3800万吨。与此同时,在成都、德阳、绵阳、西昌等地开工建设矿井124对,另开工改造小煤窑342个。由于盲目追求产量,乱采滥掘,打乱了矿井正常生产和建设程序,还由于当时提出的“川东找矿、川西找煤”、“大破川西无煤论”的错误口号,矿井建成后因无煤可采报废11对,16个小煤窑亦改造报废,新建的256套电站小型发电机组有94套不能发电,木槽洗选厂和木轨、铣轨轻便铁路有三分之二未能投入使用;一些矿井简易投产后补套工作量很大,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生产矿井采掘比例失调,省属以上煤矿57对矿井就有20对掘进欠帐28万米。1962年,四川原煤产量下降到1250万吨,停、缓建矿井80对,90%的小煤窑关停,煤矿施工队伍由10.56万人调整压缩至2.21万人。

1964年,为了保证三线建设的煤炭需要,四川煤炭工业掀起了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开工建设渡口宝鼎、芙蓉、松藻和华蓥山南、中、北段矿区,从全国9个省抽调3万多职工参加矿区建设。渡口宝鼎矿区地处崇山峻岭中的峡谷地带,天气酷热,头上烈日当空,脚下不毛之地;成昆铁路尚未通车,大量的建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靠公路远距离运输;住的是牛毛毡棚,吃的干成菜,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参加建设的广大职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吃大苦耐大劳,用28天恢复封闭3年之久的小宝鼎煤矿生产,用105天建成年产21万吨的龙洞煤矿,创造了煤矿建设史上的奇迹。芙蓉矿区几对井口同时掘进,创造了很多快速掘进的全国、全省纪录。松藻矿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乱石砌筑“干打垒”房屋的经验在煤矿建设中获得推广。华蓥山南、中、北段矿区以中小型结合、小型为主、土法上马、民兵“大会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建设矿井,加快了矿区建设步伐。至1980年,四川煤炭工业虽曾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但生产、建设仍取得巨大成就——全省原煤产量上升至3898万吨,共建成矿井200对,规模达2597万吨/年,形成南桐、渡口、芙蓉、天府、松藻、达竹等骨干矿区,奠定了四川煤炭工业的基本格局。这一时期,重庆煤炭科研所围绕生产技术进步,开展瓦斯、粉尘、水、火等灾害事故的防治和安全仪器、采煤机械化研究,加强科技情报交流与咨询。永荣、南桐矿务局和威远煤矿利用截煤机改制滚筒式采煤机组,工作面配置可弯曲刮板运输机,使用单体液压支柱和绞接顶梁支护,落煤、装煤、运煤实现连续机械化操作;南桐矿务局创造水力冲孔采煤,为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积累了经验;芙蓉矿务局成功试验用飞仙关页岩粉碎制浆防灭火技术,为全国煤矿在缺黄土条件下防灭火开辟了一条新路;永荣矿务局试制煤矸石砖和试烧劣质煤、煤矸石发电获得成功,开创利用煤矸石的新经验;专用设备器材生产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了中小模数齿轮、圆环链、三环链、钒钛锰钢锚链等部优产品。四川煤矿管理机构逐步完善,不断健全生产、建设、计划、财务、物资供应、煤炭运销管理;省属以上煤矿实行路、矿协作,统一计划调运煤炭销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1年,四川煤炭企业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注重提高经济效益。1982年,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四川煤矿采取“全面铺开、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个验收”的办法,分3批进行企业整顿,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1985年以后,四川县属以上国营煤矿逐步实行矿长负责制,建立以矿长为中心的行政指挥系统。同时,统配煤矿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经营,省属、地县煤矿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乡镇煤矿实行集资、集股经营。省属以上煤矿设立科技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技术成果的转让;大力发展高档普采、综合机械化采煤,使用综合掘进机组掘进,矿井提升、运输、排水、通风等辅助生产系统逐步运用电子自动控制技术;建立瓦斯抽放、监测和综合防尘系统,改造防灭火灌浆站等技措工程,提高矿井安全技术装备和抗灾能力;选煤厂配置洗水闭路循环系统,实现浮选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全省陆续建成绿水洞、石壕、珙泉、斌郎、三汇坝二矿、逢春、南江煤矿和格里坪、金鸡岩、石板等选煤厂,完成打通一矿、花山煤矿改扩建工程。多种经营作为与煤炭生产、建设同步发展的三个主体之一全面起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专用设备器材生产适用市场变化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研制生产出电动潜孔钻机、防爆特殊型系列电车、对旋风轴流式低噪音局扇等新产品。煤矿职工生活福利标准提高,住宅面积扩大,单身宿舍、食堂、澡堂实行标准化管理,文娱活动场所设施更新,医疗保健制度更趋完善。

1990年,四川煤炭工业已呈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层次的管理格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四川公司、四川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炭部重庆煤炭工业公司为主要管理部门或经营实体。全省煤矿生产原煤6784.5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超过1949年产量的33倍。其中39个统配煤矿设计能力1932万吨/年,实际产量1812.07万吨,占全省产量的26.71%;11个省属煤矿设计能力352万吨/年,实际产量332.77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9%;270个地县煤矿设计能力1436万吨/年,实际产量1396.31万吨,占全省产量的20.58%;10010个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实际产量3243.43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7.81%。省属以上煤矿拥有机械化采煤工作面45个,采煤机械化程度27.69%,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54.61%,回采工作面非木支护占93.89%,安全生产出现历史最好时期;44个单位达到生活福利标准,591个生活福利点实现生活管理和设施达标。全省21家专用设备器材生产厂生产机电设备15.93万台套、雷管4930.6万发、炸药1.38万吨、安全仪器1.89万台套,产品销往20多个省区和9个国家。多种经营有冶炼、建材、化工、建筑、运输、机械、农副业和商贸服务等20多个行业,生产经营网点1000多个,创产值3.45亿元,占全省煤炭工业总产值的30.75%。

在四川煤炭工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大煤矿工人和技术人员世代不缀地辛勤劳作,取得了生产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最辉煌的成就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创造的。1950~1990年,四川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02.8亿吨、保有储量95.6亿吨,主要分布于华蓥山、南桐、松藻、川南、广旺、永荣、攀枝花煤田和乐威、雅荥、龙门山、大巴山、川东、川东南、盐源含煤区,面积3232.5平方公里,涵盖120个县(市),为煤炭资源的逐步开发提供了现实依据;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5.22亿元、更新改造资金23,98亿元,建成矿井329对、改扩建矿井775对,新增生产能力4001.5万吨/年,形成攀枝花、松藻、芙蓉、天府、广旺、永荣、华蓥山、南桐、达竹、中梁山十大煤炭生产基地,奠定了四川煤炭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累计生产原煤11.4亿吨,占全省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的70%以上,对四川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累计完成煤炭科研项目326项,其中193项分获部、省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不少项目直接应用于生产环节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了从手工采煤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发展进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四川煤矿进一步实现装备现代化、生产集中化、管理规范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川煤炭行业已经形成地质勘探、矿山设计、建设施工、机械制造、加工利用、多种经营、科研教育和布局合理、采掘并重、安全生产、全面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必将对地方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目录彩页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概述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一篇 资源勘测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二篇 基本建设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三篇 煤炭生产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四篇 运销加工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五篇 装备制造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六篇 安全与环保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七篇 科研与教育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第八篇 行业管理pdf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附录 编后记pdf,欲读此篇,请联系QQ:2692903165。

《四川省志·煤炭工业志》附录 编后记pdf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