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志·旅游志》

发布时间:2017-01-16 11:43:00 浏览次数: 【字体:

fe014a4754384295a72f23faa8105eb0.png


《四川省志·旅游志》概述

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名人雅士,游迹甚广,民俗节庆,游乐踊跃。古代旅游,基本上是个人自发性活动,即使由官府、士绅倡导的节庆游乐,有一定的组织领导且参与者众多,也属于一年一度或一事一办,欢尽即散。旅游并不是一个社会行业。

四川将旅游作为一项经营性事业来办,当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先后在重庆市建立的“四川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但它们一般只承接委托代办旅行事务。以后又由于战乱和经济凋敝等原因,也未形成一个行业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29年间,四川尚无条件发展旅游业。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四川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中,才从开创经营性的国际旅游业起步。经过12年的努力,凭借本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指导,旅游业由小到大,欣欣向荣。在旅游的接待人数、资源的开发、设施的改善、经营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建设方面,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兴产业,日益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一)

四川的旅游活动历史,可远溯到汉、唐。汉武帝元鼎七年(公元前111年)秋,司马迁曾到都江堰考察游览,成为有历史记载的游览都江堰第一人,距今2100多年。在此以后的各个时期,由于四川社会相对安定和经济发展,大量的文人贵宦,或由于做官、游学、或为了访友、避乱,纷纷游历四川,他们的旅游足迹和题咏赞颂,既是当年存在旅游活动的佐证,又为今天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资料。

除了外地来川的旅游者外,川人亦喜游乐。《隋书·地理志》说:“其人……多溺于逸乐”《,宋史·地理志》也说:“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那时群众性的旅游活动,大多是结合节日庆典、集市庙会来进行。四川许多地方都有庙会,结合庙会去拜会亲友、看戏游乐、买卖货物,已成习俗。庙会由于有地方官府的支持和会首富户的承办,总是绵延不衰,一些著名的庙会,赶会的人每日数百上千,远近数十百里都有人前往游览观光,也繁荣了商贸。比如民国时期平武县的城隍会,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为会期,在此前后近一个月中,邻近诸县以及甘肃文县等地都有人前往,亲友相会,看戏赶场,展销商品,小小县城每天挤满一二千人,“市声嘈杂,热闹非凡”。

旧时四川的游乐中心是在“省城”成都。唐、宋时期,成都群众性的游乐活动很盛行。农历二月初二称“踏青节”,据记载,届时成都人四出郊游,由于官绅带头参与,使这种习俗长盛不衰。春游锦江是那时最为壮观的游乐活动之一。唐代诗人岑参有一首《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溪宴诗》描述了春游竟日的情景:“旌节临溪口,寒郊陡觉喧。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云带歌声飓,风飘舞袖翻。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唐至五代时期,西蜀社会较安定,北方和中原不少的文人学者流寓入蜀,给四川的文化带来一片兴旺,也使旅游活动得到发展。北宋年间,张泳治蜀时,认为群众性自发郊游“不若聚之为乐”,从此,“踏青节”这天,就由行政长官领头,率官吏宾僚及亲属,分乘彩船数十艘,由万里桥出发,顺锦江游乐,彩旗招展,鼓乐喧天,一些有钱人家也挽舟尾随官船之后,参与游江,两岸观者云集,从早到晚,十分热闹。而更为盛大的游江活动是四月十九日的“浣花大游江”。宋人任正一在《游浣花记》中描述道:“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为特盛,每岁孟夏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因以名其游。与其日,凡为是游者,架舟如屋,饰绘彩,连樯啣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喧阗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阒然。自旁郡观者,虽负贩刍荛之人至相与称贷易资为一饱之具,以从事穷日之游。府尹亦为之至潭上,置酒高会,设水戏竞渡,尽众人之乐而后返……。”

明、清以来,春游锦江的活动已不及唐宋之盛,但赶花会和春日郊游之风不减,杜甫草堂、青羊官、武侯祠、望江楼,以及远郊的石经寺、青城山、宝光寺等处名胜古迹,仍为人们经常游赏之处。

花会,是成都又一个游乐活动高潮,其历史至少已近千年。由于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赵稹的进一步倡导,“每岁寒食,开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廷游宴之盛。”明清之际,花市与农副产品交易结合的规模更大,地点逐渐集中到城西青羊官一带,并与道教庆祝其始祖“老子”圣诞相结合。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附近城乡男女俱来逛花会、赶庙会、做买卖,成为成都一年的旅游高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府借青羊宫花会期举办“劝业会”,扩大场地,延长会期,邀集各县工商业者来此展销产品,成都花会的“旅贸结合”格局正式定型。至民国初年,又在花会期创办了武术擂台赛——“打金章”,戏曲界及其他江湖艺人也到会表演献技,省外专程来此观赏购物的人不少,成都许多人家也利用这个时间请客、会友、探亲、宁家。一时间,自通惠门以西,“人声喧阗,路为之塞”,称之为“赶花会”。

关于外国旅游者到四川旅游,史料记载甚少。最早的旅游者之一是元代初期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大约在公元12世纪的80年代,马可·波罗从陕西南行入川,到了成都。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到四川的渐多,最先是欧洲来的传教士在四川传布天主教,然后美洲传教士也进入四川。他们的足迹达到省内许多县镇乡村,有的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与此同时,万县、重庆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不断增加了外商往来,也就开始了商贸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英国首任“驻寓”重庆代表贝德禄以考察商务为名,游历四川,经成都、乐山、峨边、越嶲、西昌、会理、入云南,转泸州、合江等地返重庆,沿途收集和制作了大量资料、地图。而近代最早从陆路入川游历的是法国探险家堵布益,他在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率一考察团由越南经云南进入四川。最早以“游历”名义从水路入川的,是英国人利德乐,他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上海溯长江到达重庆,沿途进行考察,并于光绪十三年出版了《经过扬子江三峡游记》。同年,英国昆虫学家博拉脱造船入川,在川西沿岷江而上,至乐山改行旱路,历经艰险,抵达康定;光绪十五年再次入川,取道雅安去康定。他以考察和搜集中国西部昆虫动物标本为主,沿途旅游观光,了解民风习俗,著有《中国西部纪游》一书。据《成都通览》(傅崇矩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十月至次年十月,来川的外国人有英、法、美、德、日、西班牙和比利时等7国共计212人,其身份为教会人士、领事官员、教师、医生等,行止“远达茂州、打箭炉、松潘、宜宾、遂宁等地”,来往均由地方官派人护送,按县交替”。民国初期,四川境内战乱较多,外国人入川游历受到一定影响,到30年代前后才有所增加。据公元1937年重庆外事史料记载,当年来重庆游历的外国人有23个国家的1123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外事往来的中心,各国外交使团和新闻、商贸等各界人士,乃至后来的美国军人,也大批旅居四川一些地方,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旅游、渡假的活动普遍增多,特别是重庆、成都附近的著名景点,常有外宾光顾。但他们的活动大都是自己组织或政府安排,很少依赖社会服务。

四川挂牌经营旅游的企业,大约始于民国20年(公元1931年)为配合民生实业公司开辟川江航运业务而开办的“川江旅行社”。服务项目有承办旅客食宿和行李托运等业务。“川江旅行社”印制了《从上海到峨眉》一册图文并载的导游书,遍列沿途主要城市及游览景点介绍、旅途可用的交通工具、需用的时间和通常费用价目表,为旅游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抗日战争期间,大批人员从战火纷飞的前线和沦陷区涌向西南,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更汇集了大量的军政要人、工商巨子和文化名流,寓居四川的外国人也多了起来。一时间,相对安定的“后方”显得相当繁荣,旅游活动也比较活跃,重庆逐渐成为当时的旅游中心城市,旅行服务机构有所发展。《重庆指南》《成都指南》之类的导游书刊相继问世。早年成立的重庆“川江旅行社”于民国26年改组为“四川旅行社”后,业务逐年扩大,先后在香港、汉口、贵阳、昆明、河内、海防、成都、万县、嘉定(乐山)、叙府(宜宾)和灌县设立分社;在广州、合川、奉节、巫山及巴县等地设办事处。其服务项目主要有“办理运输公票、报关保险等业务,为客商解决种种困难。”抗日战争胜利后,“四川旅行社”恢复了部分因日军侵华被迫缩减的经营机构,并在重庆的“总社”增加了食宿接待和代办出国护照等服务项目。

20年代后期创立于上海的“中国旅行社”,抗日战争时期也迁至重庆,继续开展旅行游览服务的经营活动,业务项目有:一、接送旅客,二、发售及预订车船飞机票,三、代客送验行李及报关,四、代运行李及货物,五、代客签领护照,六、代客计划行程,七、代订旅馆房间,八、发售旅行支票及旅行杂志、导游丛书等。并在西南、西北和川滇公路、滇缅公路线上办起一些食宿接待点。这家旅行社的服务项目已相当广泛,但主要客源是靠广告招徕和上门委托,在社会上的影响仍比较小。

(二)

50年代初期,繁忙的经济建设和连续的政治运动集中了全民的思想和力量,四川的国内旅游活动十分冷落,许多有名的风景名胜也日渐荒芜甚至受到破坏。在国际旅游方面,国家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1964年又建立了“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发展了对外国人和华侨、港澳同胞的旅游接待,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也于50年代先后在省、市政府的交际处兼挂国际旅行社的牌子,出面接待来川游览的外宾和华侨等。

197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决定发展我国的国际旅游事业。2月下旬,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与侨务工作会议合并召开),传达贯彻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了四川省开办旅游事业的准备工作。根据中共四川省委的批示,省革委外事办公室兼管旅游工作。3月,又组建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成都分社、四川省中国旅行社,负责对海外旅游者(即外国旅游者、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四川旅游的接待工作。6月,重庆市重新组建了中国国际旅行社重庆分社和重庆市华侨旅行社(后改为重庆中国旅行社)。6月6日,国家公安部、外交部、总参谋部和旅游总局联合发文通知:四川省成都、重庆二市及重庆至上海长江水域1978年可对外开放,万县、乐山、峨眉山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据此,四川省于1978年下半年正式开展了长江三峡水域和川西片成都至乐山、峨眉山两线的国际旅游经营。到1978年底,仅半年时间,两条旅游线路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500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业从此正式起步。

四川省旅游业的兴起,一开始就受到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了创造发展旅游的良好条件,省委及时做了四项重要的决定:整是决定组建独立的四川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81年以后改名称为四川省旅游局),统一管理全省旅游事业;二是将省府办公厅直属的成都锦江宾馆划归省旅游局领导管理,成为四川省第一座涉外旅游饭店;三是批准组建一所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四川省旅游学校;四是确定了旅游收入从1980年起3年不上交省财政,实行“以旅游养旅游”政策,并由省财政拨款解决一些新开放景区必须的维修整治和接待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开始了由建设部门负责进行的对峨眉山景区的开发规划编制工作。

1979年,四川的海外旅游客人逐月增多,省旅游局和成都、重庆、万县、乐山等地的外事部门共同努力,采取边接待边建设的办法,努力做好接待服务。一方面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抓紧进行旅游景区的整修和食宿条件的改善;一方面抓紧选配翻译导游人员,进口旅游汽车,保证旅游接待需要。在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国旅、中旅两总社的支持下,全省在1979年接待了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和华侨、港澳同胞旅游者17595人,旅游收入635万元(外汇券人民币)。外国旅游者和海外同胞到四川观光,普遍对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乐山大佛和风景秀丽的青城山、峨眉山,以及沿线的大量珍贵文物古迹称赞不已,也为四川的美味佳肴和风土人情所吸引。同时,对困难的交通条件和简陋的基础设施深表遗憾,特别是对“住宿难”和“上厕所难”的反映十分强烈。

1979年12月,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针对全国旅游发展的情况和本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讨论修订全省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这次会议,实际上确定了四川省在“六五”计划时期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全省以后几年的旅游工作,基本上就是按此进行的。只是由于当时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和省内发展旅游的困难认识不足,因而规划在1985年全省要接待42万人的目标过高,在实施“六五旅游规划”的进程中,于1982年进行了修订。

198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强调发展旅游“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国情、日益兴旺发达的中国式的旅游道路,做到政治、经济双丰收。”全省在着重抓增加成都、重庆两市接待能力、改善食宿条件的同时,继续以长江三峡和峨眉山的旅游建设为重点,带动川西和川东各开放旅游点的配套设施建设。这一年,全省旅游系统已有职工1400余人,其中各语种的翻译导游89人,旅游线上的接待床位已由上年820个增加到1167个。全省专用的旅游汽车已超过100辆。航运部门在长江三峡新造了“神女”、“三峡”号旅游船,并改造增加了一批客班轮的二等舱位。特别是省政府报经国务院核准开辟的成都与香港间包机直航,于11月15日首航成功,打开了四川连通国际口岸的道路,扩大了四川的对外影响。1981年,四川共计接待海外旅游者34165人,居全国第9位,比上年增长23.8%;旅游收汇1171.6万元,比上年增长37.2%。

1982年,全省旅游工作将重点放在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宣传。7至9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先后到川西、川东检查工作,同省委、省政府商谈确定了国家和省共同投资,修建峨眉山金顶载客索道、解决高山区供水供电等建设项目,以加快峨眉山的旅游开发;在重庆商定了改善“大足石刻”接待条件和开发“宁河小三峡”等旅游建设项目。从此,全省旅游景区从“挖潜改造”、“修旧利废”为主,走上了系统配套的深层次开发阶段。

1983年3月,省旅游局在省级机关机构改革中撤销建制,其工作和人员均并入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这一年的旅游接待人数,由于受到主要口岸城市“住房难”和进出四川的交通运力不足的影响,全年只达54893人,比上年增长8.7%。但是国内旅游却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据抽样调查统计,全省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75%左右。如何管理国内旅游的问题已成了旅游工作的一项重要议题。

1984年,全省旅游工作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改革步伐的精神。实行了一系列加快旅游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2月,重庆市组建了“重庆市旅游公司”。3月,省政府外事办公室通知下属的锦江宾馆、国旅成都分社和省旅游汽车队改为企业性质的经济单位,并将汽车队组建成“四川省旅游汽车公司”。7月,省政府决定将原省旅游局的工作和人员从省外事办公室分出,重新组建为“四川省旅游总公司”,统一管理省属旅游企业、事业单位,并继续保留省旅游局的牌子,行使管理全省旅游事业的职能。

1985年,全省的国际旅游业出现了淡季缩短,旺季更旺的新局面,全年接待人数突破10万,比上年增长35.7%;旅游收汇总额达到3474万元(外汇券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8.3%。全省旅游部门所属企业的营业总收入3782万元,比上年增长74.5%;实现利润1254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国内旅游总人数达到2241万人次,以人均消费30元计(抽样调查统计数),回笼货币总额约7亿元。

1985年的旅游建设,也是1978年以来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全省旅游部门投资新建或续建的涉外旅游饭店和景区配套设施共有12个项目,总投资8445万元(其中1985年投资2200余万元)。其他非旅游部门在成都、重庆、乐山等地新建和改造的宾馆,以及各旅游发展新区如宜宾、绵阳、内江、自贡、广元等市(地区)和成都市辖县,用于建造中低档宾馆和景区开发建设的项目和投资,更大大超过了旅游部门的数量。交通部门开始了成都至灌县、成都至乐山的公路升级改造;民航新购的波音737大型客机投入营运,增加了成都、重庆通往国内各口岸城市的航班,并重新开通了成都与香港间的直航包机;长航重庆轮船公司在三峡旅游线上投入旅游客运的高档游船已达5艘。

1985年的旅游宣传工作也迈出了新的步伐。邀请中外记者采访、旅行商考察和制作文字、声像宣传品,都是近几年最多的一年。特别是8月份同云南、贵州联合在香港成功举办的旅游展览,是四川省第一次直接在海外市场举办的旅游展销,扩大了四川旅游的对外影响,积累了在国际旅游市场办展销的经验。

但是,旅游接待人数的大幅度增长,也暴露出四川省旅游设施不足的问题。成都和重庆两市在旅游旺季都发生“住房危机”,不得不采取加床、搭地铺,甚至安排到一些条件较差的旅馆、招待所住宿,引起海外旅游客人很大的意见,出现了旅游客人拒绝进房的尴尬局面。尽管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问题,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却很难保证。另一方面,一些主要的旅游景点的管理工作跟不上,“脏、乱、差”的现象有所发展。

1986年,《全国旅游发展十五年规划(1986—2000年)》确定在“七五”期间要大力进行旅游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省政府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旅游事业的领导,省长蒋民宽亲自分管旅游工作。2月,省政府批准了《四川省发展旅游事业的“七五”规划》。9月,省政府重新成立了四川省旅游协调小组,加强全省旅游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和指导,并通过省财政拨款资助,促进重点旅游区改善接待设施。与此同时,各市、县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快了城市建设、交通通讯、食宿条件、商贸市场的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从而,使全省的旅游事业在进入“七五”时期的第一年就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1986年到1988年,全省从旅游设施、对外宣传展销、提高服务质量和调查研究几方面加强工作,以力求全面实现“七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三年中共得到国家旅游局各类投资5640万元,保证了一批旅游骨干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省旅游局则用省财政拨的725万元“小额补助”款,资助修建峨眉山、青城山和九寨沟、海螺沟的景区游览道路,改善了一批景区的接待设施。这三年间除在邀请记者采访报道、制作发送声像宣传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之外,主要开展了出国展销工作,先后到日本、英、德、法、美和加拿大等主要客源国去,利用他们举办的旅游博览会、展销会,插办四川的旅游展销,以拓宽客源市场,提高四川在海外的知名度。与此同时,还组织省内开展了国际旅游的地区,参加了“四川省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旅游馆的办展工作,获得对内宣传的较好效果。这三年中,省旅游局为了推动四川旅游的发展,加强了调查研究的力度。1986年到广东和福建省学习考察沿海和特区发展旅游的经验,1987年,考察了省内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和泸定县、攀西地区的西昌和泸沽湖的旅游资源,分别向省政府上报了开发旅游的调查报告,并促成了泸定海螺沟旅游在当年实现试营业。1986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4.25万人,旅游收汇6612万元外汇券人民币,比1985年分别增长了39.7%和90.2%;1987年,接待人数达到18.05万人,收汇总额为8474万元,又比上年分别增长26.7%和28.2%。1988年,由于西藏控制旅游者入境,使“成都——拉萨”旅游线的客源锐减,全省当年接待的海外旅游者只有17.08万人,比上年减少了5.4%,但旅游收汇总额达到11135万元,比上年增长31.4%。

考虑到1988年接待人数下降的情况,又根据1989年国家将实行“治理整顿”和压缩基建投资的措施,将会对客源发展造成新的影响,因此,省旅游局在1988年底提出调整“七五”规划指标的意见。调整方案在1989年4月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作了部署,明确要求:指标减少不能影响旅游工作的原定计划,相反地要更加努力做好工作,争取1989年超过上年的各项成绩。

1989年的第一季度,全省的国际旅游情况逐月看好,直到5月底,国际旅游的累计接待还与上年基本持平。由于北京和全国一些地区出现“动乱”,来川游客大幅度下降,直到9月下旬才开始回升,以至原定的全年接待18—18.7万人计划目标只实现了56%,回落到与1985年的水平,国内旅游人数也减少到2100万人次,比1988年下降17%左右。

旅游客源“滑坡”,使省内许多旅游企业收入减少,经营困难,纷纷采取紧缩开支、裁减临时工、增加内宾接待、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渡过难关。省旅游局于6月底和10月初两次召开会议,邀请主要旅游线上的地区旅游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研讨对策,在统一对当前“滑坡”现象的暂时性认识基础上,确定要稳定队伍,树立信心,“一手抓内部整顿,一手抓对外促销”的工作安排。趁客源不多的时候,抓好职工培训,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建设和计划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积极地、有的放矢地抓紧外联促销工作,尤其是加强对东南亚客源市场的开拓,以配合实施国家旅游局“重振旅游”计划,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尽快好转。

1990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实现了全省旅游的大幅度回升。全省当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9.4万人次,旅游收汇达到1.725亿元(折合3574万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91%和68.5%。创造了12年来旅游发展的最好成绩,基本实现了调整后的“七五”计划指标。国内旅游的接待人数也回升到2330万人次,回笼货币达14亿元左右。

四川旅游业经过从1978年至1990年共12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经营规模和设施条件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

1、景区建设方面,川西旅游线的峨眉山旅游食宿和交通条件普遍改善,上下山的60公里游山便道全面整治加宽,全山寺庙修葺一新,从接引殿到金顶的客运索道建成通车,金顶华藏寺重建和供水、供电问题解决以后,游览金顶的客人迅速增加,并开辟了“冬游峨眉”新项目;乐山市以观赏大佛为主,发展了国际龙舟会“商贸旅游”和五通桥民俗旅游,并新发现了巨大的“隐形卧佛”新景观;成都附近,开发了大邑、彭县、崇庆和青城后山旅游新区,与原有的都江堰、新都、蒲江和温江金马新村等,形成了环市的“四季旅游风光带”。长江三峡旅游线的沿江景点经过维修整治改善了接待条件,其中的大宁河“小三峡”由于加强了环境保护,景色更加清幽,宁河码头建成,游览小艇增多,双龙餐厅扩建后改进了餐饮质量,已成为三峡线上游览热点;新近成为旅游热点的丰都“名山鬼城”也修葺一新,客源兴旺。川西北九寨沟旅游景区已改造了沟内景区公路25公里,建成了“珍珠滩”栈桥和“诺日朗”休息餐饮服务中心;黄龙景区完成了环形游览栈道和门楼建设,设置了三处观景台和中途休息点;阿坝草原的红原县在旅游旺季办起“帐蓬宾馆”,为欣赏草原风光提供方便。与此同时,省内又新开辟以低海拨冰川、原始森林和雪山、温泉结合的泸定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以自贡恐龙灯会和“蜀南竹海”为主的“川南风光文化旅游区”;以绵阳“三国遗迹”和广元剑门关、女皇武则天故里为主的“剑门蜀道旅游区”;经西昌和攀枝花连结云南省的“攀西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区”等。此外,川北的达县、南充地区,也对区内主要景区进行了开发建设,发展了区域性的国内旅游。

2、旅游交通方面,民航大力改善省际间航空客运,成都和重庆两市通往全国大中城市的航线已达50多条,两市与香港的往返直航包机增至每周2—3班。机场设施显著改善,尤其是重庆市江北机场的建成起用和梁平、大足、泸州等机场新开客运业务,进一步改善了四川旅游交通不便的状况。长江三峡的旅游航运,除正常班船改善了客舱接待条件之外,供国际旅游者乘坐的高、中档游船已增至15艘近2000个舱位,另有“川陵”号3艘低档游船投入运行,主要接待国内旅游。省内公路的逐年改造和扩建,以及铁路运输的电气化发展,都为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3、旅游饭店(宾馆)发展较快,食宿难的问题已有了基本缓解。全省可供涉外接待的饭店床位总数,由1985年的5000多个发展到1990年的近30000个。其中,成都和重庆两市共拥有涉外旅游饭店25家,总床位7254个,如果加上在建和筹建的饭店,其接待能力已超过近期国际旅游发展的需要量,因此有些饭店已转向接待内宾和会议。1989年,全省开展了对涉外旅游饭店的星级评定工作,1990年已评出22家,分别为三星饭店6家,二星饭店9家,一星饭店7家。

4、经营组团和接待的旅行社发展很快。1990年,全省共有各类旅行社107家。其中享有国际旅游外联组团权的一类旅行社3家;经营国际旅游接待业务的二类旅行社26家;经营国内旅游的三类旅行社78家。这些旅行社各按自己的经营范围,大都与国内外的旅行商社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5、旅游管理机构逐步增多,旅游队伍不断壮大。1986年,全省建立起独立的和合署办公的地方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只有30个,到1990年,全省建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的市、州、地区和县已有90多个(含合署办公机构)。旅游系统的职工总人数,也由1986年的5000多人发展到1990年底的22950人,其中各外国语种的翻译导游人员有200多人增加到665人。

《四川省志·旅游志》概述、第一篇 旅游资源pdf

《四川省志·旅游志》第二篇 旅游经营pdf

《四川省志·旅游志》第三篇 旅游管理pdf

欲读《四川省志·旅游志》附录、编后记PDF,请联系QQ:2962903169。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