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 09:32:51

关于四川省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20050518四川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9-05-23 16:20:07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四川省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3年,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我省财政增收节支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财政收入增幅创下了八年来的新高,财政支出基本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302亿元,执行中未发生变动。

根据快报统计,2003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6.3亿元,为预算的111.4%,同口径增长18.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54.2亿元,为预算的105.9%,增长16.6%;非税收入完成82.2亿元,为预算的132.8%,增长25.2%。全省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80.6亿元,为计划的101.9%,增长12%。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575.4亿元,同口径增长14.8%。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7.5%。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720.1亿元,执行中又发生了以下三项变动:一是中央财政给予我省转移支付补助和国债、救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专项拨款共计增加42.4亿元;二是各级动用当年部分超收收入和上年净结余增加安排支出34.3亿元;三是从预算外收入中调入资金3.2亿元。以上三项共需调增支出预算79.9亿元,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800亿元。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31.3亿元,为预算的91.4%,同口径增长8.7%。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执行的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3亿元,加上中央“两税”返还收入87.5亿元,中央转移支付、专项拨款和结算补助等315.5亿元,调入资金3.2亿元,上年滚存结余61.8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收入和上年结余11.1亿元,全年总收入为815.4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731.3亿元,上解中央支出4.4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结余11.1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为68.6亿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69.4亿元后,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赤字1.1亿元,全省仍有累计赤字0.8亿元。

全省基金收入完成75.8亿元,为预算的176.2%,增长36.3%。基金支出完成71.3亿元,为预算的77.4%,增长32.4%。全省基金收支总额品迭后滚存结余20.8亿元。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93.2亿元,执行中未发生变动。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3.5亿元,为预算的111.1%,同口径增长18.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4.5亿元,为预算的105%,增长15.4%;非税收入完成19亿元,为预算的150%,增长35%。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7.4%。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81.1亿元,执行中又发生了四项变动:一是中央转移支付、专项拨款和市州上解等增加17亿元;二是动用部分超收收入增加安排支出9.5亿元;三是从预算外调入资金0.4亿元;四是省对市州专项拨款补助增加35.4亿元。以上四项品迭后需调减支出预算8.5亿元,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变动为172.6亿元。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1.9亿元,为预算的82.2%,同口径增长8.1%。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收10.3亿元,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安排执收执罚部门成本性支出和办案经费7.1亿元后,主要用于了以下几方面的支出:一是拨补省级基本建设缺口1.2亿元;二是增加农业支出0.4亿元;三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组建武警四川省森林总队地方配套经费以及政法系统换装经费等方面的支出0.8亿元。剩余部分用于了消化省级历年累计赤字。

省级财政1.2亿元预备费主要用于了增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安排救灾救济、确保防治“非典”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的平衡情况是:当年一般预算收入103.5亿元,加上中央“两税”返还收入13.6亿元,中央转移支付、专项拨款和结算补助等161.2亿元,上年滚存结余32.1亿元,市州上解4.4亿元,调入资金0.4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收入和上年结余3.1亿元,总收入为318.3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141.9亿元,上解中央支出4.4亿元,补助下级支出138.7亿元,国债转贷资金支出及结余3.1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为30.2亿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结余34.1亿元后,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赤字0.9亿元,省级仍有累计赤字3.9亿元。

省级基金收入完成37.3亿元,为预算的113%,增长15.2%。省级基金支出完成33.5亿元,为预算的85.3%,增长0.5%。省级基金收支总额品迭后滚存结余5.6亿元。

全省和省级财政收支执行及平衡情况,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及与中央财政结算后,还将出现一些变化,届时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关于2003年的财政工作

2003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服务大局,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战略决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级财政认真贯彻落实了“两手抓”战略,迅速建立了防治“非典”的应急机制,开启了经费拨付的特别通道,及时筹措资金,全力以赴保障了抗击“非典”的资金需要。减免了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部份税收、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提出了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收支预算任务的六条政策措施,为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认真贯彻落实推动“三个转变”的战略决策,在全国率先停征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及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经营城市战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人才转变的财税政策措施。同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示了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清理取消了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向市场主体提供了财税法规政策咨询和财会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二)牢记宗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回头看”活动,对涉农收费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民增收。支持了“五大扶贫工程”,解决了36.4万人的温饱问题和70万人的饮水困难。筹措资金改造了153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校舍,多渠道、多形式资助了145万名贫困学生。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启动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各级财政共筹措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资金12.5亿元,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2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减免了10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了再就业工作。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筹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9.3亿元,146.4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人均月补差达到53.1元。切实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了调资政策,全年没有出现新的工资拖欠。

(三)抓住关键,全面推动全省财政改革

按照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和“完善省级、推动市县、指导乡镇”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加大财政改革力度。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大力调整支出结构,财政资金重点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扶贫救灾等社会公共领域倾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县努力、市尽责、省帮助”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调整了内地民族县的税收分享政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宽松的体制环境。建立了县级公安经费的保障机制。省财政还分别举办了市州和县级财政改革研修班,对深化市州和县级财政改革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全省财政改革已全面展开,正在逐步向纵深推进。

(四)突出重点,加大财政监管力度

强化了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各类财政收入入库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国债建设资金以及救灾扶贫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监督。全年共查处违纪违规资金3.6亿元。加大了对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了处置。

去年全省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我省财政发展和财政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些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财力自给水平较低,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基层财政存在基本保障困难。二是基层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三是财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间财权与事权还没有完全界定清楚,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还大量存在,偷逃骗税、挤占挪用、铺张浪费、会计造假等问题时有发生,财政监督工作有待继续加强。

解决这些问题,是人民代表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广泛听取人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管理,使以上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三、关于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2004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按照省委对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继续实施好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推动“三个转变”。按照中央关于财政支出“五个倾斜”的战略部署,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促进“五个统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好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财政政策。按照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社会公共需要和各级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大力整顿和规范财税秩序,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全省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我省2004年经济增长目标,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为348亿元,同口径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279.5亿元,增长12.9%;非税收入68.5亿元,增长4.8%。上划中央“两税”收入计划为207.3亿元,增长13.8%。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623.3亿元,同口径增长12.1%。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7.1%。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348亿元,加上预计上划中央“两税”返还收入90.5亿元,中央转移支付和各项结算补助收入174.3亿元,扣除上解中央支出3.3亿元后,全省当年可用财力总额为609.5亿元。根据《预算法》有关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规定,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609.5亿元,增长7.5%。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24亿元,增长4.3%;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4.6亿元,增长4.2%;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35.6亿元,增长8.2%;科技支出9.2亿元,增长9.2%;教育支出111.6亿元,增长7.7%;文体广播事业费16.1亿元,增长7.9%;医疗卫生支出29.5亿元,增长8.8%;社会保障支出73亿元,增长7.8%;行政管理费88.7亿元,增长7.5%;公检法司支出47亿元,增长8.1%。

全省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88亿元,其中:养路费收入25.3亿元,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收入6.8亿元,农网还贷资金收入2.5亿元,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7.6亿元,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收入1.9亿元,其他附加收入1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88亿元。

以上全省2004年财政预算草案,是根据2003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代编的。待各级预算编制完成并经本级人代会批准之后,我们再将汇总情况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二)省级财政预算草案

2004年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为106.5亿元,同口径增长11.7%。其中,税收收入91.7亿元,增长12.3%;非税收入14.8亿元,增长8.4%。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6.8%。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算106.5亿元,加上预计上划中央“两税”返还收入14亿元,中央转移支付和结算补助22.2亿元,市州上解收入3.3亿元,扣除上解中央支出3.3亿元、补助下级支出13亿元后,省级可用财力总额为129.7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规定,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算相应安排为129.7亿元,增长10.4%。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基本建设支出7.8亿元,增长6.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7亿元,增长9.4%;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10.4亿元,增长11.3%;科技支出3.2亿元,增长9.6%;教育支出11.1亿元,增长11.3%;文体广播事业费3.4亿元,增长11.6%;医疗卫生支出5.2亿元,增长14.2%;社会保障支出15.2亿元,增长9.1%;行政管理费17.6亿元,增长7%;公检法司支出13.3亿元,增长15.6%;总预备费1.5亿元。

省级基金预算的安排情况是:基金收入预算为38.3亿元,其中:养路费收入25.3亿元,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收入6.8亿元,农网还贷资金收入2.5亿元,土地有偿使用收入1.2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相应安排基金支出预算38.3亿元。

以上省级预算草案,请予审查批准。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我们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将省人民政府23个组成部门2004年的部门预算一并报送大会审议。

四、关于2004年的财政工作

今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三次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努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三个转变”,坚持“五个统筹”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综合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挖掘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源的潜能,努力推进“三个转变”。增加城市规划经费的投入,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对经营城市和经营土地收支的监管,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给民营企业适用财税政策和使用财政资金以平等待遇。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保障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

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进一步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调整支出结构。从今年开始,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将重点向“三农”倾斜;向保障贫困地区、丘陵地区、民族地区社会公共需要和政权机构正常运转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财政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事业繁荣、实现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功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努力增收节支,确保预算完成

狠抓收入征管,确保收入预算的完成。严格执行税法,加强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做到依法征税,应收尽收,防止虚收。深入挖掘收入潜力,大力清收欠税。狠抓非税收入管理,尤其要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土地有偿使用收益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均衡入库。

增强预算约束,严格支出管理。加快建立行政经费保障及约束机制,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和各类办节办会、考察培训活动,坚决不搞脱离群众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格财务管理,强化支出监控,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制止铺张浪费行为。

(三)关心群众生活,维护人民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继续加大对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需要的投入力度。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合理确定城市“低保”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帮助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认真落实再就业救助工程的财税政策,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大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的力度,实施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切实保障救灾救济支出。继续支持“五大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四)深化财政改革,严格执行政策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探索绩效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涉农收费监督体系。按照中央要求,将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一个百分点。大力推进配套改革,努力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强化基层政府债务管理,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积极筹措资金,实施好粮食补贴方式改革,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实施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足额安排预算,强化退税管理,确保不再出现新的拖欠。

(五)切实依法行政,提高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搞好全省财政系统作风教育整顿工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服务,加强管理。带头执行财经纪律,切实做到为民理财、依法行政。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性审批事项。增强财税政策的透明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及时发现、纠正和惩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全面贯彻《会计法》和《四川省会计管理条例》,继续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推进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财税秩序,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财政收支预算,搞好各项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省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本次大会作出的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求真务实,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全省财政收支预算任务,为我省经济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有关名词及术语解释

1、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的有关规定,从1996年起将经国家批准征收的部分政府性基金(收费)和地方财政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这部分收支范畴称为基金预算。与此相对应,原国家预算收支范畴称为一般预算。

2、一般预算总收入:按现行中央与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规定,一般预算总收入主要包括“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三项。其中:“两税”即增值税和消费税,上划中央“两税”指的是从1994年开始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规定,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值税的75%的部分和消费税100%由地方财政收入上划为中央级财政收入;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是指从2002年起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后,中央财政分享的所得税收入(2002年中央分享50%,2003年中央分享60%)。   

3、“两税”返还收入:“两税”返还收入是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维护地方既得利益,中央财政决定以1993年地方实际完成的增值税的75%部分与消费税之和,扣除中央财政下划地方收入后的余额即为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从1994年开始,在1993年“税收返还收入”的基础上,根据以后年度本地区上划两税收入的增长率的1:0.3系数再确定当年的税收返还收入。

4、财政经常性收入:财政经常性收入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取得的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性收入(不含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耕地占用税)、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其他一般性收入(不含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海域场地矿区使用费收入及其他一次性收入)、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收入。

5、财政转移支付:联合国《1990年国民帐户制度修订案》中提出:“财政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它通常可以分为无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两种。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中央对地方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当时由于财力不足,数据资料不完整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条件尚不成熟,暂实行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从1995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对地方实施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通过选择客观性和政策性因素计算各地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确立财政转移支付对象,从而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在此基础上,我省也相应制定了适合我省省情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随着2002年中央与地方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实施,自2002年起,原过渡期转移支付的概念不再沿用,其资金与中央财政因所得税分享改革集中的增量一并统筹分配,统一称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在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中央对省、省对市州和县还逐步建立起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地方财政减收转移支付、退耕还林(草)转移支付、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转移支付、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转移支付、增发年终一次性奖金转移支付等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6、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以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为基本职能,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基本任务的财政分配形式。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具体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现行的财政职能和财政支出范围都应随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和规范。从实行公共财政后财政支出范围的变化来看,主要是逐步退出生产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扩大公共支出,如保证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转,加强社会保障,发展公益性社会事业,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等领域的投资。从公共财政的管理的方式来看,主要是推行部门预算,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实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

7、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具体地讲,就是各项财政性收入(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都必须按规定缴入国库存款帐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各预算部门和预算用款单位实际支付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款项时,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有关帐户办理资金划拨,便于政府财政部门对各预算部门及预算用款单位的支出过程实行监督。

8、部门综合预算:部门综合预算,是指各部门根据其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内容全面、完整,项目确定、明细,定额科学、公平,程序规范、透明的原则要求,统一编制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其特点是:完整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部门所有单位及其所有收支纳入一本预算管理;综合性,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收支脱钩管理,预算内外资金及其他资金实行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约束性,部门综合预算依法定程序按部门审核批准,预算一经批复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调整;科学性,部门综合预算实行定员定额和项目管理,力求预算的细化、准确;规范性,部门综合预算不论在形式、内容、程序等方面都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9、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以法定方式、方法和程序,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指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管理的制度。我国《政府采购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10、“收支两条线”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目标是规范部门的收费及罚没收入管理,取消“以收定支”或“收支挂钩”等经费安排方式,实现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将各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有条件的纳入预算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二是部门预算要全面反映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状况,提高各部门支出的透明度,同时,财政部门要合理核定支出标准,并按标准足额供给经费;三是要修订、完善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使“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来源:20050518四川人大网

来源: ​20050518四川人大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