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方志研究>详细内容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作者:毛珏珺 来源: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4-21 09:49:0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推动地方志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地方志网站建设、数字方志馆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建设,重点是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建设。虽然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一些成就,但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不科学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对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缺乏明晰的认识,而建设统一、科学、开放、高效的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正是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关键字:地方志  信息化  网站  方志馆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地方志的作用在于“存史、资政、育人”,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志工作主要指编修地方志书。志书是地方志的主要物质载体,地方志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地方志书的内容的开发利用。毋庸讳言,由于地方志书大多动则上百万字,内容冗长,携带不便。加之语言过于讲究客观真实,显得平淡寡味,难以卒读,地方志编修出来后往往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地方志开发利用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地方志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006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展社会用志途径”“修志为用是《条例》精神的最高体现”。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刘延东先后对地方志工作讲了话,做了批示,他们把地方志工作的作用、意义提到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的高度,“修志问道,以启未来”是对地方志工作作用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地方志工作重要作用的发挥,除了不断提高志书质量,编修出精品佳志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开拓社会用志的途径,让更多的人认识地方志、了解地方志,进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地方志资料。随着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使得人们对志书信息的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更新、更高要求,只有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更有效、更快捷地读志用志,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

地方志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之一,持续不断的编修地方志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地方志文化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致命缺陷,如编修时间过长、时效性差、影响范围有限等。这与传统地方志的纸质载体形式和地方志编纂方法有关。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开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在志书收集资料、编纂、出版发行、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地方志工作的影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曾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011年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中指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玉宏指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志系统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建设,是传统地方工作向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加强以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建设为首的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不仅丰富了地方志工作的内容,转变了地方志工作的形式方法,更大大增加了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不仅能在信息时代能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且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大国崛起中贡献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力量。

二、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古老的地方志工作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力量焕发新的活力。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进入7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普遍接受“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我国的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稍晚,但很快就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当中。在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对信息化概念下了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根据这个定义,笔者认为,地方志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地方志、年鉴编修、开发和利用工作。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指地方志网站建设、数字方志馆建设(包括数据库建设和移动数字平台建设)和办公自动化建设三大部分。建立统一、规范、资源共享、移动高效的全国地方志网站群和数字方志馆系统应是当前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比传统地方志工作主要以纸、笔为媒介,以书本、报刊杂志为载体记录、传播、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滞后性与局限性,地方志信息化后,具有数字性、开放性、移动性、高效性的特点,可以克服时空障碍,实现地方志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存储、整合、交流,不仅为方志人进行地方志编纂和开发利用工作提供新的平台,也能为读者提供实时、便捷的服务。

数字性:指地方志各种文献载体被数字化,包括各种旧志、古籍、志书、年鉴、地图、缩微资源、视听资料等,变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电磁信号,以资料库的形式存储于数字方志馆中。可以建成志书、年鉴全文本数据库、影像库、专题数据库、书目库、相关文献库五种数字方志库,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输出。这些数字信息比传统纸质印刷品所占的存储空间小很多,还具有检索方便、快捷,传播迅速的优点。

开放性:利用单位的区域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读者可在世界各地的互联网查阅任何一个开放的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的信息。

移动性:能利用微博、微信等软件或移动数字平台向手机、MP3 /MP4、PDA等移动终端发布面向特定读者的个性地情信息,如当地天气、当地旅游景点介绍、历史上的今天等,以盘活地方志资源,提高地方志利用效率。

高效性:实现地方志信息化,可以通过网络通讯系统进行信息传递,速度快,效率高,信息可及时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地情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应对措施

当今世界不断受到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冲击,古老的地方志工作只有顺势而为,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走“科技兴志”之路。《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数据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数据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条例》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要求,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条例》规定中可以看出,地方志网站和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网站建设更是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网站是各种地情数据库的集中展示平台,也是实现用户与地方志机构高效互动的主要媒介。

(一)地方志网站建设现状及应对

全国信息化工作开展以来,地方志网站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中国社科院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发扬成绩 谋划长远 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 ——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介绍:截至2014年4月,全国已建成国家级地方志网站1个、省级网站26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市级网站近200个、县级网站470多个。山东、广东等省已建设省、市、县三级地情网络群,实现全省联网、资源共享。由于地方志信息化工作还在起步实践阶段,专业人才缺乏,全国地方志网站还普遍存在着各地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系统的现象,难以实现全国联网、资源共享,因此一个科学实用的网站应该做到名称规范化、功能变量名称科学化、栏目简洁化、内容特色化、发展移动化。

1.名称规范化

网络存在的方式,决定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即使是地方志专业网站,因其面向的对象是全球互联网世界,拥有标准规范化的名称既便于网络搜索又利于体现网站的专业性。全国26家地方志网站名称多不统一,。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网站采用“中国地方志”作为网站名称;其他省级网站有安徽地方志、辽宁省地方志、江苏省地方志、浙江省地方志、四川省地方志、天津市地方志网、湖南省地方志网等;称**方志网的有天津市地方志网、湖北方志网等;称**地情网有北京地情资料网、新疆地情网、广西地情网、陕西地情网、山东省情网、河南省情网、广东省情网、内蒙古区情网等。还有以机构名称直接做为网站名称的,如山西地方志办公室、香港地方志基金会、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方志办(上海通)。其他地方特色名称的如江西的中国赣网、黑龙江的中国龙志网。

这些名目繁多的网站名称,也许对于当地人来说耳熟能详,可以轻松做为登陆地方志网站的线索。对于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来说,很难确定这些名称所属网站性质,不利于网站推广,如中国龙志网、中国赣网等;机构名称是专属名词,如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地方志办公室等,也不适合作为网站名称。地方志是号称“地方百科全书”,作为各地地方志专业网站,应该突出的是地方性及方志专业性,因此名称上以省级名称加上地方志为最佳,如:江苏省地方志、浙江省地方志、四川省地方志等,清晰明了,非常便于查找和推广。

2.域名科学化

域名是上网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识,起着识别作用,便于他人识别和检索某一企业 、组织或个人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网络上的资源共享,其划分有严格的界限。除了识别功能外,在虚拟环境下,功能变量名称还可以起到引导、宣传、代表等作用。通俗的说,功能变量名称就相当于一个家庭的门牌号码,别人通过这个号码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你。

目前地方志网站功能变量名称没有统一规范,单纯从功能变量名称很难看出地方志网站性质。如有4家省级网站采用国际商业顶级功能变量名称,分别是新疆、甘肃、广西、山西;采用国内顶级功能变量名称4家,分别是中国地方志、陕西、山东、浙江;采用国内商业功能变量名称2家,分别是河南、湖北;采用国内非盈利组织功能变量名称5家,分别是海南、江西、四川、天津及香港;国内政府二级功能变量名称1家,为湖南。

地方志被称为“官书”,有一般著作所没有的权威性。地方志网站作为由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办的政府官方网站,应该在功能变量名称使用上体现统一性和官方性,最好采用国内政府一级功能变量名称。如北京、上海、内蒙古、江苏、吉林、辽宁、黑龙江、贵州、安徽、广东、福建11省市的11家地方志网站,均采用国内政府一级功能变量名称。使全世界用户点开网站便能对网站的性质、功能、可信度有大概的判断。

3.栏目简洁化

地方志是“一方百科全书”,含有丰富的地情资料信息。在设计地方志网站栏目时,有些地方在网站主页排列了过多、过细的一级栏目,看起来内容丰富,实际令人眼花缭乱,难以查找所需信息。如山东省情网,有“新闻中心、公告、山东史志人、俯瞰齐鲁、影像山东、数字山东、方志新成果、图说山东、政策法规、志鉴论坛、史志博物馆、省情数据库、学术专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村镇、文化遗产、齐鲁民俗、齐鲁文化、走进齐鲁、区域研究、图片成果展”共22个一级栏目,有些栏目可以合并,如“俯瞰齐鲁、影像山东、图说山东”等;有些属于典型政务类网站栏目,如“新闻中心”;真实、准确、快速播报时政新闻是地方志网站短板,此类栏目可以改成“方志信息”“方志工作”之类,以扬长避短,突出地方志专业特色。

地方志网站作为专业性网站,其内容重点在于充分展现地方文化和地情信息,以实现地方志的价值功能。它不具备也不需要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全覆盖网站,笔者认为地方网站应以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大力建设数字方志馆内各种地方志数据库以“存史”,集中全面展示省情地情以“资政”,突出宣传地方优秀人物、地方特色文化以教化“教化”,在网站主页以少而精的一级栏目提纲挈领,涵盖地方志丰富的内容。如江苏省地方志网站在首页仅用“江苏概况、地情文化、方志之窗、江苏省方志馆、数字媒体”五个一级栏目就概括了一般地方志网站所有的地情信息、地方志工作、数字方志馆(数据库)三大模块的内容,细分的二级栏目隐藏在一级栏目之下,页面简洁大方。增加“互动交流”一级栏目,充分发挥了网站相较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优势。并在首页用三分之二的页面图文并茂的滚动展示江苏地方志发展历史,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专业特色。

 4.内容特色化

地方志网站体现地方志专业特色,是由网站的专业性质的决定的。体现在网站内容上大多数地方志网站都有方志理论研究、方志工作、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内容。地方志网站同时还是展现地方历史文化,助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最权威最全面的窗口,是否具有地方特色,是地方志网站生命力的所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志网站都有极力展示、宣传地方文化的意识,几乎每个省级地方志网站都有省情概览、魅力*省、市县概况之类的栏目。建议在突出地方特色可以更加细化,为某一地方特色专设栏目介绍,如福建多台胞台属,网站专设“闽台缘”栏目;山东自古人文鼎盛,网站开设了“学术专著、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村镇、文化遗产、齐鲁民俗、齐鲁文化、走进齐鲁、区域研究”等栏目全面介绍历史文化特色;四川特设“巴蜀文化、抗震专题”栏目。使地方志网站专业性与地方特色性相结合,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宣传效果。

 5.发展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移动终端指手机、板计算机、MP3 /MP4等手持阅读器。据工信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至2014年1月,我国手机用户已达12.3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90.8%。其中使用智能手机人数超过5亿,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PC和手提计算机做为上网终端,有价格高、体积大,笨重携带便的弱点,移动互联网代替传统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网站建设、数字方志馆建设方面开发适合在移动终端上显示的页面格式、文本格式、软件系统。同时利用微博、微信等软件及时推送读者关心的地方志信息,以扩大地方志工作的影响力。这方面的工作全国地方志系统刚刚起步,只有广西在2014年8月开通了“广西地情移动平台”,率先在全国探索地方志工作的移动化、智能化。北京、吉林、浙江金华等少数地方志机构开通了地方志微信、微博。

(二)数字方志馆建设现状与对策

伴随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数字方志馆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方志馆是将志书资料信息以数字化形式,通过网络信息接受公共查询,使人们很方便地共享地方志书资源。数字方志馆也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数据库,与实体方志馆不同,数字方志馆的存储介质已不仅是印刷体,它存储的载体有光盘、录音带等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截至2015年4月,全国已开通地方志网站的26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只有北京市建立了独立的“数字方志馆”网络平台;上海地方志系统网站虽然名曰“上海通志馆”,实质还是一个地方志机构门户网站;黑龙江、四川、河南、江苏、浙江五省网站上分别开通“数字方志馆”“方志馆”“网上方志馆”“江苏省方志馆”“数字方志馆”栏目,内容多是介绍本省实体方志馆机构、规模、布展等基本情况,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数字方志馆”。虽然如此,全国已开通的地方志网站,大都以不同的名称建立了方志数据库,进行了方志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志书制作),以不同格式上传了大量旧志、新编志书、年鉴。如山东省,早在1996年,就建设了国内最早的省情数据库(山东省情网),设有88个专题数据库,至2001年已数字化地情资料3亿多字;广西建有地情数据库,下建281个分库,分专题收藏广西三级志书、年鉴、地方志期刊、地方志论著和地情书,并支持全文阅读和检索。

全国图书馆系统由于收藏有大量旧志,并有国内外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丰富经验,也建设了一批数字方志资源。如上海图书馆建设的“上海文典库”主要收录地方文献,包括上海年鉴等,共收录1914年至1999年有关上海各行各业发展的年鉴114种,部分内容可在馆内网浏览、打印和下载;国家图书馆在2002年正式启动了数字方志项目,其目标是要“建设一个包括全文影像库、全文文本库、书目库及各种专题库在内的大型数字方志资源库。”‚而且国图采用数字图书馆方式进行组织与整理方志资源,实现全文、书目(含卷目)、地名、人物、作品、景观、插图、事件等单项与复合检索,支持并实现与其他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的关联检索和跨库链接。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对馆藏旧志进行了数据化,以方便科学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旧志3000种左右,目前已开发“线装方志书目数据库”;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地方志家谱数据库”收录近千种数据;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上海地方志数据库”收录北宋至清代的方志近300种。这些已建成的地方志数据库为建设统一、开放、高效的数字方志馆准备丰富的地方志数字资源。

数字方志馆与地方志网站虽然都有地情资料信息的内容,但两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地方志网站以传播地方志信息、指导修志编鉴、组织地方志理论研究、增进文化交流为创建宗旨,是地方志工作机构对外宣传的窗口。建设数字方志馆,不仅仅是把纸质志书从内容到形式原样做成网络版,也不仅仅是改变地方志信息的物质载体,而是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数据库和馆藏数字化系统,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手段通过网络达到传播地方志知识、弘扬地方文化的目的。与传统方志馆相比,他不受访问时间、空间限制,能为读者实时提供内容查询、书目检索、全文阅读、版本校刊、网上借阅、新书推荐等多样化服务。多媒体、动画式等多种地情展示手法也会吸引方志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创建数字方志馆可以分为方志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志书制作)、数据存储与压缩(数字志书保存)、数据加工与挖掘(数字志书资源加工)、信息输出与表现(数字图书馆的开放)、用户服务(数字志书的阅览利用)以及版权保护等多个模块。③如前所述,目前地方志系统大多只是做了“方志数字资源建设”“数据存储与压缩”工作,对数字志书资源加工、数字图书馆的开放、用户服务及版权保护方面几乎没有开始工作。即使是在“方志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也存在各地数字方志资源格式不统一,有的采用全文本格式,有的采用PDG格式上传志书,使不同省市甚至一省之内的地方志系统都无法做到资源共享,重复劳动现象严重。这些要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统一规划、建设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建立全国数字方志馆系统,各地提高对数字方志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地情信息法制环境建设,才能使数字方志馆建设迈上新台阶。

结语

自上世纪90年代地方志系统开始信息化建设以来,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有抓住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建设工作,努力建设统一、科学、开放、高效地方志网站和数字方志馆,地方志信息化就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发挥省情数据库优势推动山东地方志工作网络化建设[J].中国地方志, 2001(6)。

2.刘刚.建设“数字方志”传承华夏文明[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

3.William Y. Arms着,施伯乐、张亮等译:5数字图书馆概论6,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毛珏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处 副处长

联系方式: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北二路110号  邮编:330046

手机:13755631948

来源: 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