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摆脱贫困“蜀”写伟业(三) 不胜不休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作者:王之 来源:20210414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4-14 10:45:01 浏览次数: 【字体:

悬崖村钢梯。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普格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凉山州7个贫困县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有关指标,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同意退出贫困县。

8年鏖战,终获全胜。凉山7县是四川最后一批摘帽的贫困县,也是四川深度贫困地区最难攻克的堡垒。川西北高原地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这里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是短板中的短板,硬仗中的硬仗。

打赢这场硬仗,四川没有退路可言。□王之 (图片由省扶贫开发局提供)

自然环境脆弱、基础建设薄弱、产业发展虚弱

控辍保学、禁毒防艾等特殊问题相互交织

雅砻江畔,壁立千仞,江风呼啸。德格县中扎科乡毗邻雅砻江,距县城300多公里,平均海拔3620米。中扎科乡党委书记郎加泽仁介绍,全乡13个行政村,全部“挂”在雅砻江峡谷两岸,文盲率曾高达70%。在整个雅砻江上游,像中扎科乡这样的深度贫困乡镇,还有24个,分布在德格、石渠、甘孜、色达4县交界地域。

这是川西北高原地区深度贫困的缩影。川西北高原地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都是“一步跨千年”,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截至2013年底,川西北高原地区有贫困县32个、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36万,贫困发生率20.1%。

凉山州是影响全省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川西北高原地区面临的挑战在凉山同样存在,此外,凉山州脱贫攻坚之难,还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虚弱,更在于群众的思想观念。

“几年前,在大凉山深处,不少贫困老乡当时住的都是土坯房,人畜混居。原始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凉山的贫困是最原始的贫困。”凉山州主要负责人介绍,凉山彝族群众对住上好房子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受海拔影响,高寒地区11月后就基本不能施工。

“贫困群众缺乏家园意识,缺乏商品意识,也缺乏改变环境的动力。在贫困当中,一代人、一代人就是这么煎熬过来的。”上述负责人表示,长期看,凉山还面临控辍保学、禁毒防艾、自发搬迁、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特殊社会问题;短期看,2020年以来,凉山州还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山火频发、雨雪冰冻天气交织等带来的影响。

治沉疴需用猛药,从资金、政策到人才

四川端出“硬核”措施破除深贫坚冰

虽然“三区三州”的提法最早出现在2018年,但四川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行动,早已有之。

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省委涉藏工作会议、四川省脱贫攻坚大会先后对川西北高原地区、彝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部署要求;随着川西北高原地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9+3”免费教育计划、“一村一幼”等惠民政策落地,四川深度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

更大的改变发生在2017年。国家吹响向深度贫困地区发起总攻的号角,四川闻令而动——

构建最强政策体系。当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要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县集中;四川还制定了加强帮扶力量、飞地园区建设、人才振兴工程以及加强凉山州禁毒防艾4个支撑《意见》,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作战”体系形成。

印发专项实施方案。2018年,四川首次面向45个深度贫困县编制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年度实施方案,把攻坚“总蓝图”转化为年度“施工图”。主导此次方案编写的省扶贫开发局社扶处原相关负责人记得一个细节,此前印发的全省22个扶贫专项方案共175页,而此次针对深度贫困地区45个县的专项方案就有171页。“说明省里的重视程度之高。”

强力部署凉山攻坚。2018年6月20日,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三个前所未有”凸显会议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关于一个市(州)的工作会,不仅在市(州)召开,而且以电视电话会议和州电视台直播的方式传达到乡、村,这种形式和规模前所未有;会上出台相关意见,提出的12个方面34条措施,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从全省各地抽派的5700多名帮扶干部将分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进行一县一队综合帮扶,力量之强前往未有。

“要拿出搭上‘身家性命’的勇气,发扬革命家的奋斗精神,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回忆凉山那场大会“三个前所未有”,省扶贫开发局主要负责人仍豪情满怀。

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提档、民生服务提高

深贫地区老乡鼓了口袋、富了脑袋

行走在四川深度贫困地区,可喜的变化随处可见。

交通变得越来越顺畅。“滴滴!”2020年6月30日上午,雨雾缭绕中,清脆的汽笛声划破深谷的寂静。一辆黄色乡村客运小巴,沿着崭新的通村公路,驶入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喇叭声引来招呼站内的村民阵阵欢呼。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车路双通”。

村路通,路路通。目前,四川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乡乡通沥青路、村村通硬化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建有招呼站(牌)并开通客车,快递网点基本实现全覆盖,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坐公交、收快递。

产业变得越来越丰富。对于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而言,纯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四川深度贫困地区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大批“新而美”的特色产业在此扎根——

卖星星,稻城县傍河乡的村民谋划着利用闲置房屋做星空观测接待;卖阳光,金川县安宁镇八角碉村后山上的光伏发电,让党支部书记胡伯刚喜上眉梢;卖风景,“悬崖村”高山峡谷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打造中;卖水果,布拖县打造蓝莓基地,当地洋芋、荞麦、玉米“老三样”正在被高端水果取代……

顽疾变得越来越稀少。“之前村里几乎每家都有大骨节病人。”壤塘县茸木达乡甲拉村党支部书记满特印象深刻:自政府开展大骨节病综合防治项目后,村里便没有一例新发病例。不仅是甲拉村,四川川西北高原地区的大骨节病连续8年没有新发病例,包虫病检出率下降至0.02%。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代缴,贫困患者县域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5%以内。

教育变得越来越普及。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20年8月31日,是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小学开学的日子,校长俄地尔良攥着学生报名表,一个一个比对,“1052名学生,一个都不少!”近年来,四川把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底线,通过落实“六长责任制”、户籍学籍对比、分类复学、打击童婚、堵截外出务工等措施,劝返辍学学生7.2万名,保证了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实施“一村一幼”“学前学会普通话”计划,突破语言关。

乡风变得越来越文明。在凉山州昭觉县县城集中安置点,搬到城里的村民们一改席地而坐的习惯,在小区里晒太阳、摆龙门阵都随身携带板凳,干净又卫生;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金阳县出台10条刚性规定铁腕治理,规定婚嫁礼金总额不超过6万元。

日子变得越来越红火。中扎科乡呷依村有一块地,曾经,人们管那里叫“莫核通”(藏语:饥荒坝)。由于地里石块多,每年春耕,都要累死几头牛,磨损诸多农具。如今,那里建起了20座温室大棚,棚内四季常青、瓜果飘香。地还是那块地,人们却改称之为“扎西通”(藏语:幸福坝)。

来源: 20210414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