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重要信息转载>详细内容

教学评一体化之后高考将有哪些新变化

作者:时剑波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 13版) 发布时间:2023-06-06 15:41:48 浏览次数: 【字体:

时剑波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 13版)

今年是课标修订和全面推广新教材之后的第一届高考,新课标作为纲领性文件对高考有导向性影响,而新教材的施行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在此背景之下,明晰趋势,有效应对,对于高考复习甚为重要。以下从两方面谈谈变化与对策。

明晰变化:课标的修订及导向

高中语文新课标需要引起重视的变化导向,包括完善教育目标,突出各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等,具体为:

第一,在“前言”部分完善和强调了教育目标,将“德智体美”改为“德智体美劳”。顺应这一调整,教材必修上册增加了“劳动光荣”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通讯、新闻评论为载体,旨在突出劳动创造价值、培育工匠精神。这一主题在近年高考中已多有体现:如2019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通过对劳动误区的揭示,要求写“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葛亮的小说《书匠》诠释匠人精神;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陆游诗歌《示儿子》表达“为农”“为士”没有高下之别的道理;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以宋词《醉落魄》体现农耕务织的劳动对于追求幸福生活有重要意义等。可以预见的是,“劳动”这一母题还会在高考中以不同题型、不同方式不断出现。

第二,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学习任务群中,将“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改为“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扩展了范围,体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全过程,意在引导传承优秀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这一变化在高考中体现为鲜明的主旋律色彩: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以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表达“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的道理;2022年全国甲卷比较分析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文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不同文体艺术表现的差异等。突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就是为了回顾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知往鉴今,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前行信心。

第三,彰显传统文化价值,立足文化传承,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在课标修订前后都得到了贯彻。传统文化试题在高考中无处不在: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人”字书法谈对人生的启示;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实用文要求理解《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世界意义,作文以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谈守正与创新的关系;2022年全国甲卷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谈移用、化用与独创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以传统文化入题,指向的是在扬弃中传承,培养视野的全球化、思维的思辨性与创造性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养,而非固守传统,故步自封。

务本强基:高考复习与备考对策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高考备考要高屋建瓴,整体规划,而不是为具体试题所左右,要追求返本归元,培根强基,可以实行“三重视,三聚焦”的对策:

第一,重视“以人为本”,聚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高考命题内容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表述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其中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在教材的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中有一定体现,通过相应梳理,可以成为复习的重要抓手。

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体现为选择性必修上册“伟大的复兴”单元的纪实性(包括回忆录)作品和选择性必修中册“苦难与新生”单元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前一单元的学习要求包括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后一单元的学习要求包括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创作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再联系单元学习任务,可以梳理出两个单元的必备知识,包含消息、通讯的特点与写作技巧,新闻的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纪实与虚构的不同特色,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真实性,鉴赏诗化小说等。2022年全国甲卷考查的“纪实与虚构艺术表现差异比较”就与此呼应,体现了教考衔接、学评一致的特点。因而夯实教材,就能得法于内,迁移于外。再如“劳动光荣”这一单元的必备知识有新闻通讯的常识、新闻评论的两栖性、《诗经》重章复唱等,关键能力则有梳理思路、拟推荐词、通讯写作等,有效夯实这些内容,才能妥善应对考题的相应变化。

第二,重视“篇性特征”,聚焦鉴赏文本个性化特点。新高考全国卷与之前命题相比,最大特征是因文设题,有鲜明的“反套路”倾向。因文设题是基于文本独特的“篇性特征”,途径有:因文体而设,探究“这一类”的文体特征;因写法而设,探究“这一篇”的特殊写法;因风格而设,探究“这一种”的个性风格。因而,在备考时需要敏化感受,读出这一文本形式的独特性,并体会其如何以独特形式来表达独特内容。

如复习《百合花》:一要重视鉴赏小说“讲故事的艺术”,战争书写的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文工团员叙事带来的艺术效果;二要重视物象在塑造人物形象、调控叙述节奏、彰显作品主旨等方面的作用;三要重视诗化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情节轻逸化、人物写意化、场景意境化、语言诗意化。如此梳理,不断着眼于“篇性特征”,有助于“类中显篇”,读出文本个性,练就鉴赏慧眼,进而破解鉴赏的粗疏化现象。

第三,重视“文本对读”,聚焦辨同析异比较的能力。新课标中,群文阅读是实践任务群学习的重要载体,高考也有群文扩展的倾向。在单篇基础上,强化群文之间辨同析异是应有之义。

文本对读仍然可以基于教材而展开,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作家不同风格、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等多方面均可进行。如可以比较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一赋景、人相异之处,品析不同情感:景之异在于一澄澈一壮阔,一静一动,情感表达就有宁静平和与壮怀激烈之别;人之异在于一写曹操一写周瑜,功业一败一成,折射出人生悲意与功绩犹存之慨;情之异在于《赤壁赋》呈现了智者的通达超脱,超然物外,《念奴娇》则表达了用世不得的悲慨,最后释怀的旷达。循此差异,可以看到苏轼思想的不同侧面,见识一个丰富、矛盾、立体的苏轼。这样在细读中比较,可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进而破解“刷题”的泛滥化现象。

(作者:时剑波,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宁波中学学术委员会文科主任)

来源: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 1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