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古蜀华章】仅凭这一技术!古蜀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4-04-02 18:05:10 浏览次数: 【字体:

4.2【古蜀华章】仅凭这一技术!古蜀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深远浩瀚的历史长河里,神秘、奇幻的古蜀王国流传着许多趣味纷呈的传说。其中就包括古蜀国的开国之王——蚕丛教民蚕桑。

相传,蚕丛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与蜀山氏的后代,作为家族中的庶出,蚕丛一脉被分配到了蜀地世代作侯伯。

彼时的蜀地,是一个贫苦的荒蛮之地。蚕丛来到这里之后,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治国安民上。他注意到当地的羌人虽然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从事耕作,但岷山却不宜种植,于是便带领百姓不断向下游土地肥沃的成都平原迁移。在此过程中,细心的蚕丛发现这里有很多被人称为“毒虫”的小虫子。这些虫子会不断吐出长长的晶亮银白蚕丝。蚕丛氏非常惊喜,他想:“如果能将这些蚕丝编织起来,做成衣裳,那该多好啊。”

于是,经过多番试验,蚕丛逐步掌握了蚕的孵化、缫丝、织锦等技术,并将其教授给百姓。很快,古蜀人就凭借这一技术脱贫致富,向着“小康”奔去,这也让蜀地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纺丝的地方,开启了纺织文明的先河。成都华阳河池柏灌遗址就出土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土纺轮,说明远古时的成都就已经有了较发达的纺织技术。

IMG_256 成都华阳河池柏灌遗址出土距今4500年左右的纺织轮(图片来源:成都阅读协会)

其实,在古代文献中,时常有关于蚕丛的记载,而越来越丰富的考古发现,似乎也在不断揭示着这位古蜀先王留下的痕迹。

比如,蚕丛有“蜀”化身一说。“蜀”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葵中蚕也”。《尔雅》和《玉篇》也说“蜀”是“桑中蚕”。由此可以看出,“蜀”与“蚕”自古就有密切联系。

同时,也有文献记载,蚕丛在成都“瞿上城”立国治蜀,这里也就是现在成都双流胜利镇的九倒拐一带。《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蚕丛王来到“都广之野”,广都就在现在的四川天府新区一带,九倒拐也在这附近,文字与地点形成了吻合。

恰巧,这一带纺织业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比如,华阳就曾是古代民间织锦中心,三国时期使用多综多蹑织机,后发展成著名的丁桥织机。双流黄甲牧马山一带历来有养蚕习俗,流传“养蚕织锦,子孙不穷”的古训。另外,现存于新疆博物馆内的“联珠龙纹绫”,背面有墨笔题记:“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绸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薄,史渝。”这是我国出土的丝织物中唯一记载产地的绝世珍品,证明了双流也是蜀锦重要的产地。

IMG_257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21号墓出土联珠对龙纹绫(图片来源:“锦行天下”中国织锦文化展)

相传,蚕丛喜欢穿着“青衣”体察民情,古蜀人就把他奉为青衣神。如今在成都附近的地方和河流就有用“青衣神”和“青衣江”来命名,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和伟大功绩。《舆地广记》载:“青神以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事,民皆神之,立祠以祀,故知北周立县以青神为名”,说明了青神县名的来历。

另外,《蜀王本纪》也记载了蚕丛的外貌,说 “其纵目,始称王”。后来,三星堆和金沙出土了大量“纵目”人像,仿佛为我们解密了其中的道理。

IMG_258 商青铜兽面具,其眼球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还有,蚕丛的埋葬地也有很多说法,有说是葬在洪雅瓦屋山东岩的,在当地的“圣德”“薄山”“遣福”“万安”祭祀蚕丛的建筑群;有说是葬在茂县叠溪蚕陵重镇,因为蜀王蚕丛在这里出生,如今还有很多蚕丛遗迹,有蚕崖山、蚕崖关、蚕崖石等等。

其实,关于蚕丛的事迹,无论是文献、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有涉及,这也足以说明蜀地民众对这位先王深厚的感情。毕竟,蚕丛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辉煌历史,正所谓“俯首为民劝农桑,开国立蜀安此邦;一袭青衣飘仙去,留得蜀地万年长。”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