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探秘境】婆陵甲萨古城遗址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发布时间:2023-11-20 15:22:00 浏览次数: 【字体:

1a542ce503ff47c7a504ad6276b374f8.jpg

婆陵甲萨意为“用泥土筑成的官府”,由歌邻国国王所建,是一座控制要道、易守难攻的防御堡垒。据新旧《唐书》载,天宝八年闰六月,唐朝在索磨川(今梭磨河流域马尔康镇俄尔雅村五组)设都护府,并以“保宁”命名,称保宁都护府。都护府是汉唐时期设置在边区用以统辖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机构。

89ffa50c1c844e5ebd15cd650933feb9.Png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

婆陵甲萨(保宁都护府)古城遗址位于马尔康镇俄尔雅村五组的右侧,采用栅栏间以土墩筑围的防御方式,其分布及选址极具军事价值。

当地居民口耳相传:当年守军修筑防御工事时,为提高效率,采取“北掘南夯”的办法,将在北岸开掘壕堑所产生的废土运至南岸变废为宝夯筑成城;南岸的军事堡垒筑成之时,也就是北岸壕堑工事完工之日。

古城与梭磨河对岸沿黄泥山体开凿的几列由低向高、宽阔深陷的壕堑一起,一南一北、一凹一凸、相互照应,将梭磨河南北两岸的道路交通完全控制起来。古城沿着山脊因势而建,由黄土夹筋,层层夯筑而成。现存有大、中、小不等的堡垒27座,总体构筑略呈梯形,分布较有规律,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大型土垒长、宽、高各约12米,中型土垒长、宽各约11米,高约8米不等。古城之间,有相连的土木建筑,夹筋木条已基本腐化,但依旧能清晰地看见排列有序、大小不等的圆洞,洞口直径约有10至15厘米。这种建筑模式、构造理念与本地时代沿袭使用的石砌“邛笼”式建筑,有明显区别,具有古代中原建筑文化特征。

bd7f97719a6b4abfbc60798eba8d0044.Png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墙内的木条

据颜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记载,郭虚已收复“西山八国”后,进入洪州并改洪州为保宁都护府。洪州在《唐书》《寰宇记》作“拱州”《资治通鉴》作“栱州”。因此,在保宁都护府之前,此地还称为“洪州”。《新唐书》又载,哥邻王董卧庭拟到长安朝觐,行至今天的绵竹地区亡故。朝廷“命其子利啰为保宁都护府长吏,袭哥邻王”。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曾对婆陵甲萨遗址进行探查和试掘。从出土的“开元通宝”等古币分析,筑城时间最晚应在唐代。婆陵甲萨古城传说是由哥邻国国王董卧庭和其子利啰在唐朝的帮助下所建。公元七世纪,在川西北广大地区活动着一个被称为“西山八国”的族群。而在梭磨河流域,则世居着一个被汉文记录为“哥邻”的部落。开元二十八年春,益州司马章、仇兼琼控制鹧鸪山西侧的安戎城,取得经营大渡河上游的一个重要据点。至天宝八年,郭虚已等长驱进入今马尔康地区。

22e9960c7fac41369753c9b70a958a95.Png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的圆洞

1999年3月4日,在成都召开的“婆陵甲萨”古城遗址研讨座谈会,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历史学会、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博物馆、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等多家单位共三十余人参会。6月中旬,专家们到现场进行了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婆陵甲萨”的发现,在深入研究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军事学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资料:

1、新旧《唐书》

2、《游婆陵甲萨有感》[期刊论文]-草地2013(6) 耿少将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徐高芳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