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全国方志动态>详细内容

巴中市恩阳区积极推动民间歌谣收集工作

来源:方志中国 发布时间:2023-05-10 12:16:01 浏览次数: 【字体:

恩阳区的民间歌谣,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下田有田歌,薅草有薅草锣鼓,薅秧有薅秧歌,在修房造屋过程中有石匠、土匠、木匠吟诵的各类仪式歌,还有支客司押礼先生吟诵的酒礼仪式歌和报送各类柬文的礼仪歌,用于谈情表爱的茅山歌,用于丧葬习俗的祭奠歌、孝歌,抬行的报路歌,背夫的巴山背二歌,请雨仪式歌,春官说春歌等等,可以说,在恩阳七十二行行行都有歌可唱。

为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中心积极组织人员收集整理了《巴山背二歌》《薅秧歌》《开山号子》《巴山茅山歌》《月儿落西下》等巴中民歌民谣资料,包括歌曲的曲谱歌词、产生背景、主要特点等。

一、巴山背二歌

曲谱及歌词:

离天只有三尺三

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

背上千斤翻巴山

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

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

亲生儿子不如它

拐扒子儿二尺八,上坡下坡离不得它。

过河踩水探探浅,亲生儿子不如它。

产生背景: “巴山背二歌”是随着巴山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其历史可谓久远。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从事长途背运的人叫“背老二”或“背二哥”,把在背运途中打杵歇气所唱的山歌叫“巴山背二歌”。秦汉时境内有巴水(今通江河)、渝水(今南江河、巴河)纵贯全境,两河流域住居贝宗 人,故这里又称“巴賨 ”“巴渝”地区。古老的賨人在米仓古道上或背运粮草或运输武器或背运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质交换。他们象马帮、驼帮一样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往返于川陕两地。

主要特点: 一是歌词特点,“巴山背二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弯弯背架象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坡才团圆;二是衬词特点,“巴山背二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作衬词外,还有象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作衬词,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特色之一。如果背二哥们自己歌唱自己的生活,其衬词往往有“贤友儿”“情兄儿”等,这类衬词指背二哥们相互打招呼;如果唱情人,其衬词则为“贤妹儿”或“情妹儿”;三是音乐旋律特点,“巴山背二歌”的调式全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曲式结构大多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结束时都有长气短叹的一声甩腔——“耶——嘿”。

国家级非遗名录“巴山背二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治华

二、巴山茅山歌

曲谱及歌词:

陪郎玩耍五更天

陪郎玩耍五更天,怀抱小郎把气叹。

润年润月样样有,为何不润五更天。

大河涨水沙浪沙

男:大河涨水沙浪沙,妹过跳墩眼发花,

你是哪家的小打姐,要不要我来把你拉?

女:对面的哥哥莫来拉,我是蜜蜂扑过的花,

我已开花结过果,莫要在我身上想办法。

高高山上莫离风

高高山上莫离风,奄堂寺庙莫离钟。

唱歌离不得贤妹妹,后园韭菜离不得葱。

产生背景: “巴山茅山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民歌,又称风流歌,学名称情歌。之所以称茅山歌,是因为演唱内容主要为传情表爱,不宜当众演唱,往往在山野林间演唱,故称茅山歌。正如茅山歌所唱:屋团屋转莫唱歌,人家屋里人手多,老的听了不喜欢,年轻的听了睡不着。巴山茅山歌贯穿于各种体裁和表现形式的巴山民歌之中,数量众多,占整个巴山民歌总量的80%以上,它生动地反映了巴中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情感世界和精神特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独唱、男女对唱、一人演唱众人合唱和众人齐唱,其演唱内容主要为谈情说爱。

主要特点: 一是歌词特点,“巴山茅山歌”的歌词大都为二二三结构的七言格律诗,其写作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二是衬词特点,“巴山茅山歌”的衬词除了常用虚词作衬词外,还有象巴山其它民歌的衬词一样用实词、实句作衬词,这是包括“巴山茅山歌”在内的所有巴山民歌的最大特色之一。如《问郎几时来》:“太阳落坡四山黄,唱个山歌送情郎,情郎回家慢慢走,妹儿眼泪湿衣裳”,衬词有“花花扇儿摇”、“红花对牡丹”、“十把红筷子”、“绣球花儿圆”、“绣球花儿红”等传统衬词;三是音乐旋律特点,“巴山茅山歌”的调式为民族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或交替调式,交替调式是最明显、最重要的一大特点;其曲式结构大多为单段体;其旋律清新流畅,演唱技巧独特,颤音犹如揉动的琴弦。

民间传承人演唱巴山茅山歌

三、薅秧歌

曲谱及歌词:

大田薅秧行对行

大田薅秧行对行,两个秧鸡在歇凉。

秧子林林倒好耍,薅秧棒儿不认黄。

半天下雨半天晴

半天下雨半天晴,斑鸠爱的刺巴林。

鱼儿爱的秧田水,情妹爱的勤劳人。

莫把地下坐起坑

歇了会气就起身,莫把地下坐起坑。

脚下是个邪魔地,坐断龙脉草不生。

秧田里头稗子多

秧田里头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

既要弯腰扯稗子,还要抬头唱山歌。

大田薅秧不唱歌

大田薅秧不唱歌,薅起秧子懒梭梭。

女的连连打呵欠,男的赶倒把烟摸。

产生背景: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薅秧歌”。

主要特点: 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歌唱过程中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内容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下来的薅秧歌中多以情歌为主,这在薅秧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薅秧歌歌词以二二三节奏的七言句式为主,一首歌大都为四句,第一句常与薅秧场景有关,如“大田薅秧先薅角”“脱了花鞋拖过脚”等,其余几句由第一句引发。恩阳薅秧歌的声腔高亢豪放,调式灵活多变,旋律婉转悠扬,节奏相当自由,能够把劳动人民的粗犷旷达、艰苦卓绝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劳作时演唱薅秧歌

四、开山号子

曲谱及歌词:

产生背景: 恩阳位于秦巴山区、大巴山南麓,自古以来,先民就广泛使用石料,碉楼、房屋、桥梁、道路等多用石头做成。人们在开采石头的过程中,用力时换气,或同时用力都要发出口令或呼号,这种呼号逐渐发展演变成劳动号子。也可以说,有了石头开采的历史,就有了开山号子。

主要特点: 开山号子之所以流传久远,是因为其调子优美,节奏高亢,句式整齐,合辙押韵,语言朴实,诙谐幽默。在劳动过程中,开山号子不断被传唱,又不断在创新,虽然各个时候的内容不同,但韵律一致,没有固定歌词,想到什么唱什么,看见什么唱什么,即兴编唱,朗朗上口。

开山号子蕴含了石工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反应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热爱和追求,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他们把反应时令、农事、爱情等风俗习惯,创造性地运用到调子中,形成异彩纷呈的民间音乐艺术,无论是曲调还是技巧,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或欢快,或凝重,或谐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民间叙事歌谣——《月儿落西下》

曲谱及歌词:

产生背景: 《月儿落西下》指流传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恩阳辖区内的一种民间叙事歌谣(从演唱形式讲属民间小调)。民间小调亦可称为故事歌,一般都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月儿落西下》讲述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凄美爱情故事。其表现形式多为一人独唱,情真意切,委婉缠绵,感人肺腑。

主要特点: 《月儿落西下》全诗684行,表现手法多为赋、比、兴,颇具文学韵味。上下两个乐句反复咏唱。音乐旋律优美、流畅,贴近生活。在悠扬婉转、深情哀怨的唱腔中,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月儿落西下》由八部分组成,包括序、五香酒、十绣、十写、十劝、十送、十许和十二月,其内容有想郎、望郎、待郎、恋郎、怨郎、劝郎、送郎、许郎直到姑娘相思而亡,完整的讲述了一个封建时代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区,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为真爱而献身的感人故事。

传承人演唱《月儿落西下》

供稿: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史志档案中心

来源:方志中国

来源: 方志中国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