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工作简报>2017年工作简报>详细内容
2023-10-14 16:57:43

省地方志办简报2017年第5期(总第12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3-06 16:12:00 浏览次数: 【字体:

省地方志办参加脱贫攻坚专项督查

2月13日至16日,按照省委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马小彬一行4人参加由省政协副主席、省检察院邓川检察长率队的督导组到古蔺县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

督导组随机抽取了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桂花乡香楠村、护家镇农场村、德耀镇红光村、观文镇文化村、龙山镇天堂村,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走访、资料调阅等形式,重点对古蔺县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和2017年预脱贫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和督查,并认真听取了村第一书记、村组干部、贫困户代表、返乡创业带头人等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议。

在红光村座谈会上,马小彬说,多年来,古蔺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显著变化,班子思路清,工作实,落实力度大。同时对红光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出建议:一是要抓好产业脱贫工作,搞好产业项目引进对接论证,确保引进一项、成功一项;投产一项,富农一片。二是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打好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等几张牌,持续推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

马小彬出席眉山市2017年地方志工作会

2月17日,眉山市召开2017年地方志工作会议,传达学习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6年工作,安排部署2017年工作。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马小彬出席会议。

会上,眉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祝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今后地方志工作提出要求:一是各县(区)、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地方志工作责任担当;二是要继续依法治志,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增强工作合力,严格执法用法,推进全市地方志事业健康发展。

马小彬充分肯定了眉山市地方志工作,认为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眉山市依法治志工作成效显著,开发利用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大局工作思路鲜明。他强调,近年来,中央领导关心关怀地方志工作,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地方志部门要结合当前地方志工作实际,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开拓前进。市委市政府要继续依法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加强“一纳入、八到位”,加强班子的配备和充实干部队伍;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方志馆工作的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方志馆“一中心、两基地”的作用;地方志工作机构要继续依法履职,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地方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级志办要按照《条例》要求,加大对部门志、乡(镇)志、名镇名村志的编纂力度,加大对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的眉山地方历史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加大对家谱、家风、家训等方面的开发力度,力争为眉山地方志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为眉山的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志分卷业务指导组到省交通厅、省农业厅调研志鉴工作

2月14日上午,省志工作处省志业务指导组前往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联系协调志鉴相关工作。

在与省交通厅史志总编室的座谈会中研究了中指组在川召开全国二轮志书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交通厅作为二轮志书全国试点单位准备经验交流材料的相关事项;通报了《四川省志·交通志》已列入2017年终审计划,需要省交通厅史志总编室加快复审后的补充修改完善工作,抓好终审准备。省交通厅表示一定按省地方志办要求,抓好《交通志》终审前的相关工作,并就交通行业开展志鉴信息化建设咨询了相关问题。

在省农业厅调研过程中,交流了《农业志》《畜牧志》《农机志》3个省志分卷目前进展情况,提出了近期拟开展一次就《农业志》等3个分卷加快工作进度会商的建议。省农业厅表示,将认真做好会商方案,共同研究解决好志编工作存在的问题,推进相关工作。

眉山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眉山市委办公室、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从地方志工作领导机制、工作体制机制、基础工作、服务发展功能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提出了新常态下地方志工作新思路和新举措。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依法履职尽责,切实做到地方志工作“一纳入,八到位”。

《“4·20”芦山强烈地震名山抗震救灾志》出版发行

近日,《“4·20”芦山强烈地震名山抗震救灾志》正式出版,该书共7章32节84目,约32万字,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灾情灾害、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历史事件和光辉历程,弘扬了名山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敢于担当、感恩奋进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了解名山抗震救灾历史、指导现实工作、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地情资料。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