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整理与探究
【内容摘要】旧志整理工作是一项艰难而繁巨的工程,乐至县通过对《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整理摸索出了一条旧志整理的新路子。本文通过对《乐至县志》(清·道光版)整理的缘由、处理方式、过程的探讨,旨在为旧志整理探索出一条新道路,提出一些新感悟。
【关键词】乐至县志 清·道光版 整理 研究
旧志,是指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纂的地方志书,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记载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自然等历史状况的百科全书和“一方之全史”。据《中国地方志综录》可知,截至1949年,全国现存旧方志(不包括山、水、寺庙、名胜志等),共有8200余种,包括通志、府志、川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等等。如此丰富的旧志资源,其所保存的宝贵资料,不仅可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史料,而且还可利用旧志资源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服务,同时旧志对传承地方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乐至县旧志现状
唐武德三年(620),乐至正式建县,编户七里,首隶普州,后改隶潼川州。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因朝代更迭,政区整合,县域时增时减,县治时废时置。清康熙十九年(1680),移民初定,再次颁印设官,固定至今。其间,乐至曾有“川中胜地,潼属名区”的美誉,部分文献资料,对乐至的历史有所记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历史和其他诸多原因,逸佚颇多,尤其是民清以前的旧志早已散失无存,因此有计划地整理、发掘和研究旧志,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为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服务,而且能更好地为乐至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通过与川大图书馆、省志编委等单位联系、沟通,现已搜集到位乐至旧志8部、42卷,分别为:《乐至县志》(清雍正六年版)、《乐至县志》(清·乾隆版)、《乐至县志》(清·道光版)、《乐至县续志》(清·光绪版)、《乐至县乡土志》(清·光绪版)、《续增乐至县志》(清光绪七年版)、《乐至县志又续》(民国版)和《乐至县志又续》(民国十八年版)。
二、整理缘由
在搜集到的多部旧志中优选《乐至县志》(清·道光版)作为首次点校版本,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地情资料厚重。乐至建县1400多年,“乐至之有志也,始诸杨佐龙,继者叶宽,因而成之者裴显忠。”《乐至县志》(清·道光版)“取杨、叶二志之长,摒其错讹,广搜博采,补遗订诬,辑成新志。凡十六卷,子目二十一条,洋洋十万余言,此诚本县完备方志之首。”当时的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潘世恩称其“搜罗美富,考据精审。”由此可看出《乐至县志》(清·道光版)地情资料的厚重。
二是人缘背景厚重。《乐至县志》(清·道光版)是当时的邑令裴显忠“亲率邑中硕彦、名士二十余人”广泛搜集资料而编成。其深厚的人缘背景为其资料的完备,内容的丰富打下了基础。
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版本为雕版竖排,语体为文言文,无标点、用典多、晦涩难懂,一般读者难以辨识。另外,由于受当时的编纂条件、背景和编纂者的立场观点影响,其中不乏浓厚的封建烙印,这些都需要重新认识、注释,以便古为今用。
因此,选择《乐至县志》(清·道光版)作为首批整理对象,实有其历史价值和必要性。
三、整理方式
旧志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多次传抄、刻印,难免发生错漏。古谚有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另外因为保存条件差,保存下来的旧志发生老化,破损严重。其实这些现象在旧志的流传和保存中都难以避免。对《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缺、漏、错等问题的处理,我们以尊重原著,保持原貌,修旧如旧为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整理。为了尽量保持原貌,我们点校《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对所有的繁体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俗字逐一进行校核,凡是能以《现代汉字简化方案》规范的,均规范为标准简化字。
(二)按新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对全书予以标点。因再版仍要求竖排,故其中的引号、书名号、注释号仍遵循古籍标点规范。
(三)经求证宿儒,请教地方相关专业人士,并查对史籍,对明显且确有依据的错讹之处,予以勘误,更正。如卷九《寺观》中的“荷插”,根据诗意,并查阅刘克生先生《读史纪要》(一九九二年版),更正为“荷钱”。又如卷十《古迹》中的“绍○”,据《成都考古发现》(2010)所载《四川乐至县报国寺摩崖造像踏查记》一文采补为“绍疑”。
(四)对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事件、古地名、人名、专业术语予以注释。如在“『潘序』释文”中对“澹如明府”予以注释为:“乐至县令裴显忠,字澹如。明府,古代对官员的尊称。”又如“以大挑分发蜀都”中的“大挑”注释为:“清制,会试后拣选三次不中的举人,选送吏部分等放任”。
(五)对原著中文物、古迹部分,缺失较多的地方,原著以“○”代替,因系文物,仍遵循旧志的用法。如在第十卷的《罗汉寺断碑》中“安岳郡乐至县 神武皇帝陛下郡 十○好观○势○○ 谨生在之○用邑○○”即是遵循原著的用法,虽有些遗憾,但贵在保持了原真。
(六)对篇幅较长的附文,根据文意,酌分了自然段,以便读者理解和把握。
(七)对原文因“敬上、等贤、避讳”等原因而采取的提行,冒格排版,一律改为现代排列方式。
四、整理过程
整理旧志是一项艰巨繁难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十分严肃、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县地方志办公室虽早有整理旧志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执行,直到2012年终于突破各种难关,将该年确定为旧志整理攻坚年,在全市率先启动旧志搜集整理编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逐步推进工作。
(一)前期准备工作。组织保障,成立领导小组。旧志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历史文化系统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具体工作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成立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广新局、县档案局、县志办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旧志搜集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协调和及时解决搜集、整理、出版相关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志办,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审核把关,以及调研、培训、组织出版等工作。人员保障,县志办全体人员加强学习,并且聘请专家授课,重点开展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相关知识培训,另外聘请本县古籍研究学者牵头负责整理编辑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经费支持25万元。
(二)摸清乐至县旧志现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搜集旧志。一方面在本县,与县档案局、县文化馆等相关部门联系,摸清本县保存旧志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摸清在县外的乐至旧志保存情况。在多方协调下,得到了省志编委、川大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将搜集到的旧志进行影印,并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三)制定整理方案。学习借鉴泸州市纳溪区、成都市金堂县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反复修改完善旧志搜集整理方案,对工作原则、技术方法、工作步骤、工作要求、经费保障等进行细化明确,该方案交由领导审阅同意后正式印发实施。
(四)确定整理对象和实施者。经多方综合分析可整理性与整理价值,确定将《乐至县志》(清·道光版)作为首部处理对象,进行点校、注释、勘误,并加注标点,逐步探索适合乐至实际的整理编辑具体做法。将整理编辑工作委托给具有古文功底、熟悉乐至历史、认真负责的老同志负责实施。双方订立协议,具体明确了整理编辑质量要求、完成时限。点校者经过长达十月的辛苦努力,终如期完成点校工作。
(五)评审修改。为提高《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点校准确度,充分发挥旧志“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达到尊重原著、保持原貌,方便读者读懂与维系历史真实相结合的目的,由县地方志办公室牵头,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和熟悉乐至历史的古籍学者对已整理出的《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稿件进行评审、修改和完善。评审分为初评和终评两个程序。初评阶段,邀请了省、市、县知名专家共8位(其中省上专家2位、市上专家2位、县上专家4位),县方志办公室在2013年5月下旬将点校稿印送各位专家审阅,并请专家在两个月内提出修改意见。终评阶段,2013年10月下旬在省志编委办公室召开评审会,会上各位专家及领导对整理稿提出意见。会后,点校者就会上提出的意见继续进行修改、完善。
(六)出版刊印。《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点校稿最终改定后,县方志办公室经过多方咨询,最终决定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县采购中心公开招标,出版通过评审的《乐至县志》(清·道光版)500册。
五、整理体会
整理和开发旧志是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点校出版,为文化先进县建设添砖加瓦。旧志整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前提。乐至旧志整理工作从2012年开始就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一直指导、参与旧志整理工作,并亲自主持《乐至县志》(清·道光版)评审会,对《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点校稿提出修改意见。
(二)组织精干的工作班子,是做好旧志整理点校工作的基础。整理一部旧志,断句是否准确,注释是否恰当,观点是否正确,都取决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高低。县地方志办公室全体人员通过自身学习和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旧志整理相关知识,为旧志整理打下基础。成立的工作小组,也是旧志整理不可缺少的坚实力量。
(三)点校人员一丝不苟的忘我敬业精神,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关键。点校过程中,对资料的搜集,疑点的考证,文句的推敲,可谓严肃而认真。点校人员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精神确实使人感动。点校人员谨小慎微,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查阅《辞海》、《辞源》、《通史》、《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常常为校对一个史实、注释一个字词而废寝忘食的精神令人感动。
(四)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做好旧志整理工作的有力因素。在县内,得到县档案局、县文化馆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父老乡亲的热心帮助,点校人员在点校过程中,考遗迹,访耆宿,所到之处,都得到了热情回应。本县的古籍专家和学者也十分关心支持点校工作。在外积极争取省志编委、川大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省志编委不仅十分关心点校工作的进程和点校情况,加强点校工作指导,参与点校稿评审,还介绍省市相关专家对点校稿进行评审。川大图书馆多次提供图书查阅和版本复制,并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安排人员查阅资料,仔细翻阅《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点校稿,对其中的字词、语句等提出详细地建议,并积极与点校人员沟通、探讨。这些关心和支持,为旧志整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乐至县的旧志整理工作,虽经历种种曲折,但最终突破各个难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高效有序地进行。尤其是《乐至县志》(清·道光版)的成功点校,为乐至县的旧志整理探索出了一条路子,为将来的旧志整理奠定了基础。
(乐至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